无机高分子助凝剂聚硅酸钛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国内外活化硅酸及聚硅酸金属盐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1.1 活化硅酸的制备及其助凝机理 | 第10-12页 |
1.1.2 活化硅酸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1.3 聚硅酸金属盐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混凝对水中胶粒及腐殖酸的去除 | 第14-17页 |
1.2.1 混凝机理 | 第14-16页 |
1.2.2 水中的胶体颗粒及腐殖酸 | 第16-17页 |
1.2.3 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 第17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的背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2.1.1 活化硅酸的配制 | 第20页 |
2.1.2 聚硅酸钛的配制 | 第20页 |
2.1.3 助凝剂的结构与形貌 | 第20页 |
2.1.4 混凝去除水的浊度 | 第20-21页 |
2.1.5 混凝去除水中腐殖酸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1 实验所用到的药剂 | 第21页 |
2.2.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2.3 实验水样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3.1 活化硅酸配制方法 | 第22-23页 |
2.3.2 聚硅酸钛的配制方法 | 第23-24页 |
2.3.3 助凝剂结构与形貌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3.4 混凝去除水中浊度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5 混凝去除水中腐殖酸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4 实验主要测定的指标 | 第26-30页 |
3 活化硅酸及聚硅酸钛的制备及性质分析 | 第30-44页 |
3.1 初始 pH 值对活化硅酸性质的影响 | 第30-32页 |
3.1.1 对颗粒粒径的分析 | 第30-31页 |
3.1.2 对 Zeta 电位的分析 | 第31-32页 |
3.2 SiO_2质量浓度对活化硅酸性质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1 对颗粒粒径的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对 Zeta 电位的分析 | 第33页 |
3.3 加药顺序对聚硅酸钛性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TiCl_4的投加量对聚硅酸钛性质的影响 | 第34-37页 |
3.4.1 对颗粒粒径的分析 | 第34-36页 |
3.4.2 对 Zeta 电位的分析 | 第36-37页 |
3.5 活化硅酸及聚硅酸钛的保存周期 | 第37-38页 |
3.6 活化硅酸及聚硅酸钛结构与形态研究 | 第38-41页 |
3.6.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3.6.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9-40页 |
3.6.3 荧光显微镜分析 | 第40-41页 |
3.7 小结 | 第41-44页 |
4 聚硅酸钛的助凝特性研究 | 第44-62页 |
4.1 混凝除浊时的助凝特性 | 第44-50页 |
4.1.1 Al_2(SO_4)_3投加量的影响 | 第44-47页 |
4.1.2 pH 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 混凝除腐殖酸时的助凝特性 | 第50-59页 |
4.2.1 Al_2(SO_4)_3投加量的影响 | 第50-55页 |
4.2.2 pH 的影响 | 第55-59页 |
4.3 小结 | 第59-6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