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1章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特点及审理难点 | 第13-17页 |
1.1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特点 | 第13-15页 |
1.1.1 案件数量迅速增长 | 第13页 |
1.1.2 诉讼主体复杂多样 | 第13-14页 |
1.1.3 送达问题较为突出 | 第14页 |
1.1.4 调解结案比率不高 | 第14页 |
1.1.5 审理周期总体偏长 | 第14-15页 |
1.2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难点 | 第15-17页 |
1.2.1 电动自行车的法律属性需进一步予以明确 | 第15页 |
1.2.2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 | 第15-16页 |
1.2.3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人的赔偿数额不易计算 | 第16-17页 |
第2章 电动自行车的法律属性 | 第17-24页 |
2.1 电动自行车的概念 | 第17页 |
2.2 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2.3 电动自行车法律属性的界定 | 第18-21页 |
2.3.1 现行法律对电动自行车法律属性规定的缺失 | 第18-20页 |
2.3.2 定位电动自行车法律属性的相关建议 | 第20-21页 |
2.4 国外对电动自行车的法律规定 | 第21-22页 |
2.5 电动自行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之初探 | 第22-24页 |
2.5.1 加强电动自行车的源头管理 | 第22页 |
2.5.2 确定电动自行车驾驶人的年龄范围 | 第22页 |
2.5.3 实行电动自行车的登记制度 | 第22页 |
2.5.4 规定电动自行车保险制度 | 第22-24页 |
第3章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 | 第24-36页 |
3.1 机动车出租、出借期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24-26页 |
3.2 分期付款购买机动车卖方保留机动车所有权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26页 |
3.3 机动车挂靠经营期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26-27页 |
3.4 擅自驾驶他人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27-28页 |
3.5 套用他人牌照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28-29页 |
3.6 买卖机动车但未办理过户手续期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29-30页 |
3.7 机动车驾驶人在执行职务期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30-31页 |
3.8 驾驶盗、抢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31-32页 |
3.9 “好意同乘”期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32-33页 |
3.10 赔偿责任人死亡情形 | 第33-34页 |
3.11 驾驶超标电动自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情形 | 第34-36页 |
第4章 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损害赔偿数额的认定 | 第36-47页 |
4.1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区分 | 第36-40页 |
4.1.1 “非农业人口”及“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由来 | 第36-37页 |
4.1.2 “非农业人口”及“农业人口”、“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涵义 | 第37页 |
4.1.3 区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所具有的法律意义 | 第37页 |
4.1.4 城镇居民的认定 | 第37-40页 |
4.2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 | 第40-43页 |
4.2.1 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4.2.2 精神损害赔偿的误区 | 第41页 |
4.2.3 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数额时需考虑的因素 | 第41-42页 |
4.2.4 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 | 第42-43页 |
4.3 车辆贬值损失的赔偿 | 第43-47页 |
4.3.1 “车辆贬值损失”的涵义 | 第43页 |
4.3.2 司法实践中关于车辆贬值损失的争议 | 第43-44页 |
4.3.3 车辆贬值损失的获赔条件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