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能论文

基于锅炉及工业窑炉中高温烟气余热利用的超临界CO2发电循环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1.1 能源利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2 烟气余热利用第14-15页
        1.1.3 CO_2循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简单超临界CO_2循环系统第21-33页
    2.1 循环系统的构建第21-22页
    2.2 循环过程描述第22-23页
    2.3 简单超临界CO_2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第23-24页
    2.4 优化目标函数与优化变量第24-25页
    2.5 相关参数的指定第25-26页
    2.6 计算方法及优化结果第26-32页
    2.7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超临界CO_2回热循环系统第33-45页
    3.1 超临界CO_2回热循环系统的提出依据第33页
    3.2 回热循环系统描述第33-36页
    3.3 回热循环计算及优化结果第36-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循环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第45-51页
    4.1 压缩机入口温度的影响第45-46页
    4.2 压缩机等熵效率的影响第46-48页
    4.3 透平等熵效率的影响第48-49页
    4.4 余热烟气初温的影响第49-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CO_2循环与传统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对比分析第51-59页
    5.1 传统火电厂低温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第51-53页
        5.1.1 实例机组说明第51-52页
        5.1.2 低温省煤器性能分析第52-53页
    5.2 集成超临界CO_2循环系统的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第53-55页
        5.2.1 系统的提出第53-54页
        5.2.2 超临界CO_2循环系统性能第54-55页
    5.3 AOD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第55-57页
        5.3.1 常规AOD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第55-56页
        5.3.2 集成超临界CO_2循环的AOD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第56-57页
    5.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60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60页
    6.3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第69-7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动机冷却水腔沸腾换热模型研究
下一篇:毛细通道内的流动和蒸发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