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蔡元培哲学思想的形成 | 第12-19页 |
| 1.1 蔡元培生平简况 | 第12-13页 |
| 1.2 蔡元培哲学思想的渊源 | 第13-15页 |
| 1.2.1 传统文化的熏陶 | 第13-14页 |
| 1.2.2 西方思想的吸收 | 第14-15页 |
| 1.3 蔡元培哲学思想的形成 | 第15-19页 |
| 1.3.1 初始阶段(1879年—1907年) | 第15-16页 |
| 1.3.2 融会贯通阶段(1907年—1917年) | 第16-17页 |
| 1.3.3 兼容并包阶段(1917年—1940年)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蔡元培的哲学观 | 第19-24页 |
| 2.1 何为哲学 | 第19-20页 |
| 2.2 哲学的内容 | 第20-21页 |
| 2.3 哲学与宗教、科学的关系 | 第21-23页 |
| 2.4 蔡元培哲学观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蔡元培的本体论 | 第24-28页 |
| 3.1 意志是“世界之本性”的哲学体系 | 第24-25页 |
| 3.2 “二元论”表象下的一元论 | 第25-26页 |
| 3.3 蔡元培本体论思想的儒学特色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蔡元培的人生价值观 | 第28-34页 |
| 4.1 理想人格精神——自由、平等、博爱 | 第28-29页 |
| 4.2 义务论——“人类为义务而生存” | 第29-32页 |
| 4.2.1 “克己利群” | 第29-30页 |
| 4.2.2 “为将来而不为现在” | 第30-31页 |
| 4.2.3 “为精神之愉悦而非体魄之享受” | 第31-32页 |
| 4.3 蔡元培人生价值观的意义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蔡元培的进化史观 | 第34-38页 |
| 5.1 万物“自异而同”的进化趋势 | 第34-35页 |
| 5.2 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于互助 | 第35页 |
| 5.3 蔡元培进化史观的特点及意义 | 第35-38页 |
| 第六章 蔡元培的“中庸”观 | 第38-42页 |
| 6.1 “中庸”与民族性 | 第38-39页 |
| 6.2 “中庸”与“兼容并蓄” | 第39-40页 |
| 6.3 蔡元培“中庸”观的意义 | 第40-42页 |
| 第七章 蔡元培的美育观 | 第42-48页 |
| 7.1 何为美 | 第42-43页 |
| 7.2 美的价值 | 第43-44页 |
| 7.3 美育的作用 | 第44-45页 |
| 7.4 “以美育代宗教” | 第45-47页 |
| 7.5 蔡元培美育思想透视 | 第47-48页 |
| 第八章 蔡元培哲学思想评价 | 第48-52页 |
| 8.1 蔡元培哲学思想的特点 | 第48-49页 |
| 8.2 蔡元培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49-50页 |
| 8.3 蔡元培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