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1.2 PCV2病毒学概论 | 第10-11页 |
| 1.3 PCV2流行情况 | 第11-12页 |
| 1.4 PCV2感染情况 | 第12-13页 |
| 1.4.1 宿主的易感性 | 第12页 |
| 1.4.2 传播途径 | 第12-13页 |
| 1.5 PCV2诊断技术 | 第13-16页 |
| 1.5.1 临床诊断及病理组织变化 | 第13-14页 |
| 1.5.2 病毒分离与鉴定 | 第14页 |
| 1.5.3 血清学诊断技术 | 第14-15页 |
| 1.5.4 PCV2病原学诊断技术 | 第15-16页 |
| 1.6 PCV2防治与控制 | 第16-17页 |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2 猪圆环病毒2型Ca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重组菌遗传稳定性鉴定 | 第18-32页 |
| 2.1 材料 | 第18页 |
| 2.1.1 血清、质粒和菌株 | 第18页 |
| 2.1.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 2.1.3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 2.2 方法 | 第18-23页 |
| 2.2.1 PCV2 Cap蛋白基因的获取 | 第18-19页 |
| 2.2.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19-20页 |
| 2.2.3 重组Cap蛋白的表达 | 第20-21页 |
| 2.2.4 重组Cap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21-22页 |
| 2.2.5 重组Cap蛋白的纯化 | 第22-23页 |
| 2.2.6 纯化产物的抗原性鉴定 | 第23页 |
| 2.2.7 重组质粒pET-30a-Cap稳定性鉴定 | 第23页 |
| 2.3 结果 | 第23-30页 |
| 2.3.1 PCV2 Cap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第23-24页 |
| 2.3.2 重组质粒pET-30a-Cap的鉴定 | 第24页 |
| 2.3.3 重组Cap蛋白的SDS-PAGE分析 | 第24-25页 |
| 2.3.4 重组Cap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25页 |
| 2.3.5 重组Cap蛋白表达条件优化结果 | 第25-27页 |
| 2.3.6 重组Cap蛋白的纯化条件 | 第27-28页 |
| 2.3.7 重组Cap蛋白大量纯化结果 | 第28页 |
| 2.3.8 重组Cap蛋白抗原性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 2.3.9 重组质粒pET-30a-Cap稳定性鉴定 | 第29-30页 |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3 猪圆环病毒2型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第32-47页 |
| 3.1 材料 | 第32页 |
| 3.1.1 血清 | 第32页 |
| 3.1.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 3.1.3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 3.2 方法 | 第32-35页 |
| 3.2.1 重组Cap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 第32-33页 |
| 3.2.2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33页 |
| 3.2.3 敏感性试验 | 第33-34页 |
| 3.2.4 特异性试验 | 第34页 |
| 3.2.5 PCV2 Cap-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组份 | 第34页 |
| 3.2.6 重复性试验 | 第34页 |
| 3.2.7 保存期试验 | 第34-35页 |
| 3.2.8 与商品化试剂盒符合率比较 | 第35页 |
| 3.3 结果 | 第35-45页 |
| 3.3.1 重组Cap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结果 | 第35-39页 |
| 3.3.2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 第39-40页 |
| 3.3.3 敏感性试验 | 第40-41页 |
| 3.3.4 特异性试验 | 第41-42页 |
| 3.3.5 重复性试验 | 第42-44页 |
| 3.3.6 保存期试验 | 第44页 |
| 3.3.7 与商品化试剂盒符合率比较 | 第44-45页 |
| 3.4 讨论 | 第45-4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 附录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