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生物吸附剂 | 第7-8页 |
1.1.1 生物吸附剂的来源 | 第7页 |
1.1.2 生物吸附法的吸附机理 | 第7-8页 |
1.2 生物吸附影响因素 | 第8-9页 |
1.2.1 吸附体系p H值的影响 | 第8-9页 |
1.2.2 温度的影响 | 第9页 |
1.2.3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9页 |
1.2.4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9页 |
1.3 生物吸附现状 | 第9-10页 |
1.4 金属硫蛋白及其应用 | 第10-13页 |
1.4.1 MT的结构 | 第10-11页 |
1.4.2 MT的功能 | 第11-12页 |
1.4.3 金属硫蛋白的应用 | 第12-13页 |
1.5 细胞表面展示技术的应用 | 第13-14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金属硫蛋白基因在酿酒酵母细胞表面的展示 | 第16-28页 |
2.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16-1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2.1.2 试剂 | 第16-17页 |
2.1.3 药品 | 第17页 |
2.1.4 材料 | 第17-18页 |
2.1.5 培养基 | 第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3页 |
2.2.1 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获得 | 第18页 |
2.2.2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2.2.3 质粒pUC57-MT与表面展示载体p YD1的双酶切 | 第19页 |
2.2.4 酶切片段的琼脂糖凝胶电泳与回收 | 第19-20页 |
2.2.5 酶切片段的连接 | 第20页 |
2.2.6 高效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0页 |
2.2.7 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 第20页 |
2.2.8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 | 第20-21页 |
2.2.9 酿酒酵母的活化 | 第21页 |
2.2.10 SS-DNA的制备 | 第21页 |
2.2.11 酿酒酒酵母的Li Ac/SS-DNA/PEG转化 | 第21-22页 |
2.2.12 酿酒酵母转化子的鉴定 | 第22-23页 |
2.2.13 外源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3页 |
2.2.14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第23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3-28页 |
2.3.1 质粒pUC57-MT与表面展示载体p YD1的提取 | 第23-24页 |
2.3.2 质粒pUC57-MT与表面展示载体p YD1的双酶切 | 第24-25页 |
2.3.3 酶切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 第25页 |
2.3.4 菌落PCR鉴定阳性克隆 | 第25-26页 |
2.3.5 阳性克隆的测序 | 第26页 |
2.3.6 质粒pYD-MT的提取及纯化 | 第26页 |
2.3.7 酿酒酒酵母的LiAc/SS-DNA/PEG转化 | 第26-27页 |
2.3.8 酿酒酵母转化子的PCR鉴定 | 第27页 |
2.3.9 酿酒酵母转化子的荧光检测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吸附实验 | 第28-55页 |
3.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8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3.1.2 试剂 | 第28页 |
3.2 酿酒酵母工程菌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28-29页 |
3.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3.3.1 铀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3.3.2 铀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3.3.3 钍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3.3.4 钍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3.4 酸性条件下酿酒酵母工程菌对铀离子的吸附 | 第30-38页 |
3.4.1 酸性条件对铀离子的吸附 | 第30页 |
3.4.2 酸度对吸附铀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3 时间对吸附铀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5 温度对吸附铀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6 铀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铀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7 酸性条件吸附铀吸附等温线 | 第35-37页 |
3.4.8 酸性条件吸附铀吸附动力学 | 第37-38页 |
3.5 碱性条件对铀离子的吸附 | 第38-44页 |
3.5.1 碱度对吸附铀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2 时间对吸附铀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3 温度对吸附铀的影响 | 第40页 |
3.5.4 铀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铀的影响 | 第40-41页 |
3.5.5 碱性条件吸附铀吸附等温线 | 第41-43页 |
3.5.6 碱性条件吸附铀吸附动力学 | 第43-44页 |
3.6 酿酒酵母工程菌对钍离子的吸附 | 第44-51页 |
3.6.1 pH值对吸附钍的影响 | 第44-45页 |
3.6.2 时间对吸附钍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3 温度对吸附钍的影响 | 第46-48页 |
3.6.4 钍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钍的影响 | 第48页 |
3.6.5 吸附钍吸附等温线 | 第48-50页 |
3.6.6 吸附钍吸附动力学 | 第50-51页 |
3.7 研究性实验 | 第51-55页 |
3.7.1 钍离子析出实验 | 第51页 |
3.7.2 称样量对吸附体系pH值的影响 | 第51-52页 |
3.7.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2页 |
3.7.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3.7.5 酵母工程菌失活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 第55-57页 |
4.1 铀、钍竞争性对吸附的影响 | 第55-56页 |
4.1.1 pH对铀、钍竞争性吸附的影响 | 第55页 |
4.1.2 铀浓度对吸附钍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 铼离子对吸附钍的影响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