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相关术语解析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徐州周边出土汉代陵墓概述 | 第13-17页 |
2.1 徐州铜山县后壁庄园建筑图 | 第14页 |
2.2 龟山楚王陵 | 第14-15页 |
2.3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 | 第15-16页 |
2.4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汉代建筑的特征 | 第17-26页 |
3.1 汉代建筑的屋顶形制特征 | 第18-19页 |
3.2 檐部装饰 | 第19-23页 |
3.2.1 半圆形瓦当 | 第20页 |
3.2.2 圆形瓦当 | 第20-23页 |
3.3 屋脊装饰 | 第23-24页 |
3.4 汉代建筑斗拱形制特征 | 第24-25页 |
3.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汉代建筑符号在徐州当代建筑中的运用及方法 | 第26-33页 |
4.1 徐州博物馆 | 第26-28页 |
4.2 徐州汉高祖刘邦祠堂 | 第28-29页 |
4.3 汉代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 第29-33页 |
4.3.1 引借 | 第29-31页 |
4.3.2 拓扑 | 第31页 |
4.3.3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汉文化与城市发展优劣分析 | 第33-39页 |
5.1 汉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精神 | 第33页 |
5.2 汉文化有助于扩大对外交流开放 | 第33-35页 |
5.3 徐州近现代建筑的艰难处境 | 第35-36页 |
5.3.1 城市更新的冲击 | 第35页 |
5.3.2 功能衰退,环境欠佳 | 第35-36页 |
5.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6页 |
5.4 对徐州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思考 | 第36-39页 |
5.4.1 增强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意识 | 第36-37页 |
5.4.2 改善当代建筑的建筑环境 | 第37-39页 |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对城市建筑的趋同现象的思考 | 第39-42页 |
6.1 “全球化"趋同现象产生的背景 | 第39页 |
6.2 在“全球化"影响下对徐州地区文化的思考 | 第39-41页 |
6.3 “全球化"与传统地域性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发展 | 第41页 |
6.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