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重点概念分析 | 第11-15页 |
(一) 腐败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 第11-13页 |
(二) 当代中国反腐制度建设 | 第13-14页 |
(三) 网络反腐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当前我国网络反腐建设 | 第15-19页 |
(一) 网络举报的建设历程 | 第15-16页 |
(二) 网络举报现状及模式 | 第16-17页 |
(三) 十八大以后省部级官员被查处情况汇总 | 第17-19页 |
三、本文研究特点 | 第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 案例库的建立 | 第19-20页 |
(二) 研究路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政府:通过网络预防、监管、打击腐败 | 第21-28页 |
1.1 电子政务:预防和监管腐败 | 第21-23页 |
1.1.1 电子政务的概念 | 第21页 |
1.1.2 电子政务平台:预防腐败 | 第21-23页 |
1.2 政务微博的管理与应用:预防腐败,建立理解与信任 | 第23-25页 |
1.3 中纪委等政府官网的网络反腐 | 第25-28页 |
1.3.1 中纪委网站的上线和设置 | 第25-26页 |
1.3.2 中纪委对2013年反腐工作的通报 | 第26-27页 |
1.3.3 “数字信访”平台的典型案例——南京市纪委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网络反腐的现状分析 | 第28-35页 |
2.1 网络中吏治反腐话题活跃 | 第28-32页 |
2.1.1 表现:高官和年轻干部快速提拔最受关注 | 第28-29页 |
2.1.2 网民对网络举报的信心在众多案件的成功中逐步提升 | 第29-30页 |
2.1.3 网络反腐最活跃时间段:2012年10月-2013年3月 | 第30-31页 |
2.1.4 网络谣言治理初见成效——给网络举报进入门槛“提出”要求 | 第31-32页 |
2.2 网络反腐、传统媒体报道与体制反腐的联动与配合 | 第32-35页 |
2.2.1 网络反腐与传统媒体的联动——相互作用(两种模式) | 第32-33页 |
2.2.2 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联动配合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重点案例分析 | 第35-44页 |
3.1 罗昌平实名举报刘铁男案件 | 第35-38页 |
3.1.1 案件梳理 | 第35-37页 |
3.1.2 事件成功模式分析 | 第37-38页 |
3.1.3 案件启示 | 第38页 |
3.2 “3·21平度事件” | 第38-44页 |
3.2.1 平度征地纠纷案例回顾 | 第39-40页 |
3.2.2 微博博弈与不良沟通 | 第40-43页 |
3.2.3 案件启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网络反腐案例综合分析 | 第44-56页 |
4.1 举报方式 | 第44-46页 |
4.2 行政级别 | 第46页 |
4.3 网络举报来源和当事人回应 | 第46-50页 |
4.3.1 举报来源分类:有无具体举报人 | 第46-47页 |
4.3.2 有具体网友举报的四种情况 | 第47-50页 |
4.4 处理周期 | 第50-51页 |
4.5 处理结果 | 第51页 |
4.6 举报内容的文本分析 | 第51-56页 |
4.6.1 陆帜然:网络反腐贴的语言表达模式感性vs理性 | 第51-53页 |
4.6.2 蔡彬举报贴:结合社会热点,营造话题 | 第53-54页 |
4.6.3 龚爱爱举报帖:房产位于北京且价值惊人 | 第54-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