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Ad hoc网络 | 第11-14页 |
1.2.1 Ad hoc网络定义和优点 | 第11-13页 |
1.2.2 Ad hoc网络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机器人移动自组织网络优点和应用 | 第15-16页 |
1.5 研究目标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Ad hoc网络路由协议及通信协议体系 | 第17-23页 |
2.1 Ad hoc网络协议分类 | 第17-20页 |
2.1.1 典型的Ad hoc协议及分类 | 第17-18页 |
2.1.2 先验式路由协议与反应式路由协议 | 第18-19页 |
2.1.3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 第19-20页 |
2.2 Linux系统下通信协议体系 | 第20-22页 |
2.2.1 Linux系统协议体系 | 第20-21页 |
2.2.2 IPv4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移动机器人自组织网络系统软硬件实现 | 第23-29页 |
3.1 硬件实现 | 第23-25页 |
3.1.1 固定节点实现 | 第23-24页 |
3.1.2 移动机器人节点实现 | 第24-25页 |
3.2 软件搭载与实现 | 第25-28页 |
3.2.1 Wireshark网络分组分析软件 | 第25页 |
3.2.2 iptables信息包过滤软件 | 第25-26页 |
3.2.3 大规模数据统计处理程序 | 第26-28页 |
3.2.4 ifstat流量监测软件 | 第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OLSR协议和AODV协议原理与实现 | 第29-49页 |
4.1 协议实现可能性和基础框架 | 第29-34页 |
4.1.1 协议实现可能性分析 | 第29-31页 |
4.1.2 协议实现基础 | 第31-34页 |
4.2 OLSR协议原理 | 第34-37页 |
4.2.1 OLSR协议 | 第34页 |
4.2.2 邻居节点的发现及MPR节点的产生 | 第34-36页 |
4.2.3 拓扑控制信息的传播 | 第36-37页 |
4.2.4 OLSR协议中数据表及其维护 | 第37页 |
4.3 OLSR协议实现 | 第37-39页 |
4.4 AODV协议原理 | 第39-44页 |
4.4.1 AODV协议 | 第39-41页 |
4.4.2 AODV协议路由查找和建立 | 第41-43页 |
4.4.3 AODV协议路由维护和错误处理 | 第43-44页 |
4.5 AODV协议实现 | 第44-47页 |
4.5.1 模块化实现 | 第44-47页 |
4.5.2 AODV协议控制分组处理 | 第47页 |
4.5.3 AODV数据分组处理 | 第47页 |
4.6 两种协议性质对比 | 第47-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75页 |
5.1 实验设计策略和相关标准 | 第49-51页 |
5.1.1 实验设计策略 | 第49-50页 |
5.1.2 实验相关标准 | 第50-51页 |
5.2 协议性能验证性实验 | 第51-55页 |
5.2.1 节点配置 | 第51-52页 |
5.2.2 协议有效性验证 | 第52-55页 |
5.3 AODV协议在不同功能参数配置下的表现 | 第55-65页 |
5.3.1 默认功能参数实验 | 第55-57页 |
5.3.2 仅在传送数据时发送HELLO分组情况下的实验 | 第57-58页 |
5.3.3 收到2个HELLO分组后确认邻居节点情况下的实验 | 第58-59页 |
5.3.4 允许中间节点返回RREP分组情况下的实验 | 第59-60页 |
5.3.5 开启本地修复功能后的实验 | 第60-61页 |
5.3.6 开启链路层反馈功能后的实验 | 第61-62页 |
5.3.7 设定RTS和FRAG值后的实验 | 第62-63页 |
5.3.8 组合参数下的实验 | 第63-65页 |
5.4 动态拓扑下性能实验 | 第65-71页 |
5.4.1 实验场景布置 | 第65-67页 |
5.4.2 协议参数校正与调整 | 第67-68页 |
5.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5.4.4 两次测试对比分析 | 第70-71页 |
5.5 稳定拓扑下网络吞吐量实验 | 第71-74页 |
5.5.1 实验布置及参数设置 | 第71-72页 |
5.5.2 实验结果 | 第72-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