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519A花药亚显微结构观察和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第12-15页
    1.2 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小麦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第15-16页
        1.2.2 小麦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第16页
        1.2.3 小麦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6-17页
        1.2.4 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绒毡层与雄性不育第18-19页
        1.3.1 绒毡层细胞学研究第18-19页
        1.3.2 绒毡层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9页
    1.4 线粒体与雄性不育第19-21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小麦雄性不育系K519A花药亚显微结构观察及绒毡层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22-34页
    引言第2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2.1.1 试验材料种植与取材第22页
        2.1.2 实验方法第22-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31页
        2.2.1 花药发育过程形态学观察第24-25页
        2.2.2 花药显微结构观察第25-26页
        2.2.3 花药亚显微结构观察第26-29页
        2.2.4 绒毡层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29-31页
    2.3 讨论第31-34页
        2.3.1 雄性不育系败育机理第31页
        2.3.2 雄性不育系败育时期第31-32页
        2.3.3 绒毡层异常与基因的关系第32-34页
第三章 小麦雄性不育系K519A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第34-48页
    引言第3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3.1.1 材料种植与取材第34页
        3.1.2 小麦总DNA的提取第34-35页
        3.1.3 测序、拼接及分析第35-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46页
        3.2.1 保持系519B和不育系K519A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与比对分析第36-37页
        3.2.2 核苷酸和密码子使用频率第37-40页
        3.2.3 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比较分析第40-42页
        3.2.4 不育系与保持系mtDNA转运RNA(tRNA)基因比对分析第42-45页
        3.2.5 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预测ORFs基因比对分析第45-46页
    3.3 讨论第46-48页
        3.3.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中的应用第46-47页
        3.3.2 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候选基因的筛选第47-48页
第四章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6页
附录第56-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旱区小麦养分资源投入调研与分析
下一篇:基于iTRAQ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K型温敏雄性不育小麦KTM3315A的育性转换分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