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深式沥青路面现场冷再生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冷再生路面评价与混合料设计 | 第17-31页 |
2.1 原路面调查与分析 | 第17-20页 |
2.2 原路面材料性质分析 | 第20-23页 |
2.2.1 RAP 取样方法 | 第20-21页 |
2.2.2 原路面材料级配 | 第21-22页 |
2.2.3 旧矿质集料的力学性质分析 | 第22页 |
2.2.4 含水量 | 第22-23页 |
2.2.5 沥青的变化 | 第23页 |
2.2.6 路面调查与分析的结论 | 第23页 |
2.3 再生材料技术性质 | 第23-26页 |
2.3.1 稳定剂 | 第24-26页 |
2.3.2 水 | 第26页 |
2.4 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6-27页 |
2.5 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 第27-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 | 第31-53页 |
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第31-38页 |
3.2 劈裂强度试验 | 第38-43页 |
3.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 第43-44页 |
3.4 干缩试验 | 第44-49页 |
3.5 温缩性能试验 | 第49-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沥青路面作用机理 | 第53-71页 |
4.1 混合料组成特点 | 第53-55页 |
4.1.1 水泥稳定剂矿物组成与结构特点 | 第53-54页 |
4.1.2 RAP 矿物组成 | 第54-55页 |
4.1.3 水泥稳定砂砾混合料成分分析 | 第55页 |
4.2 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 | 第55-58页 |
4.2.1 水泥在混合料中的水化过程与机理 | 第56-57页 |
4.2.2 水泥与沥青混凝土界面作用 | 第57-58页 |
4.2.3 冷再生混合料强度的形成 | 第58页 |
4.3 水冷再生混合料微观结构特点分析 | 第58-70页 |
4.3.1 不同水泥掺量的再生料微观结构特点 | 第59-62页 |
4.3.2 不同养生时间再生混合料微观结构特点 | 第62-64页 |
4.3.3 掺入旧沥青下的再生混合料微观结构 | 第64-66页 |
4.3.4 再生料元素种类及分布 | 第66-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水泥稳定砂砾沥青路面再生材料标准初探 | 第71-76页 |
5.1 再生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要求 | 第71-74页 |
5.2 砂砾基层与沥青层混合料掺配比例 | 第74页 |
5.3 水泥剂量的要求 | 第74-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全深式水泥冷再生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 第76-85页 |
6.1 施工工艺 | 第76-80页 |
6.1.1 施工工艺原理 | 第76页 |
6.1.2 工艺流程 | 第76-78页 |
6.1.3 养护阶段 | 第78-80页 |
6.2 施工质量控制 | 第80-81页 |
6.2.1 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 第80页 |
6.2.2 质量控制标准 | 第80页 |
6.2.3 施工过程控制 | 第80-81页 |
6.3 质量验收标准 | 第81-83页 |
6.3.1 关键技术指标控制 | 第81-83页 |
6.3.2 冷再生基层技术控制检查项目 | 第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6页 |
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5页 |
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