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法律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一、反向刺破公司面纱概述 | 第12-20页 |
| (一)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基本内涵 | 第12-14页 |
| 1.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概念 | 第12-13页 |
| 2.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特征 | 第13-14页 |
| (二)反向刺破公司面纱与传统刺破公司面纱之比较 | 第14-15页 |
| 1.二者的联系 | 第14页 |
| 2.二者的区别 | 第14-15页 |
| (三)构建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现实必要性 | 第15-20页 |
| 1.股权强制执行程序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 2.股东债权人撤销权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 3.诉前财产保全程序的局限性 | 第18-20页 |
| 二、我国的司法实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31页 |
| (一)我国司法实践概貌 | 第20-26页 |
| 1.案例总体情况 | 第20-24页 |
| 2.代表性案例分析 | 第24-26页 |
| (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 1.裁判依据尚不明确 | 第26页 |
| 2.大多援引原则判案 | 第26-27页 |
| 3.责任内涵不够明晰 | 第27页 |
| 4.责任主体尚不明晰 | 第27-28页 |
| (三)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 第28-31页 |
| 1.理论研究不成熟 | 第28页 |
| 2.法律规则不明晰 | 第28-30页 |
| 3.涉案利益难有效平衡 | 第30-31页 |
| 三、美国的司法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5页 |
| (一)美国的司法实践 | 第31-33页 |
| 1.严格控制阶段 | 第31-32页 |
| 2.发展突破阶段 | 第32页 |
| 3.较新发展阶段 | 第32-33页 |
| (二)美国司法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 1.反向刺破公司面纱适用的慎重性 | 第33页 |
| 2.反向刺破公司面纱适用坚持“两段论” | 第33-34页 |
| 3.所有权并非反向刺破的必要条件 | 第34-35页 |
| 四、构建我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建议 | 第35-47页 |
| (一)明确相关法律规则 | 第35-36页 |
| (二)明确具体适用要件 | 第36-39页 |
| 1.主体要件 | 第36-37页 |
| 2.行为要件 | 第37-38页 |
| 3.结果要件 | 第38-39页 |
| (三)明确具体适用情形 | 第39-41页 |
| 1.在母子公司的适用 | 第39-40页 |
| 2.在关联公司的适用 | 第40页 |
| 3.在一人公司的适用 | 第40-41页 |
| (四)明确责任承担的方式和限度 | 第41-42页 |
| 1.承担连带责任的方式 | 第41-42页 |
| 2.承担连带责任的限度 | 第42页 |
| (五)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第42-43页 |
| (六)引入利益衡量方法 | 第43-45页 |
| 1.股东债权人与其他善意股东的利益衡量 | 第43-44页 |
| 2.股东债权人与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衡量 | 第44-45页 |
| (七)该制度适用的限制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