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12页 |
(一)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第一章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要义 | 第18-37页 |
第一节 “技术”是重要的艺术生产力 | 第19-24页 |
一. 马克思“艺术生产观”简述 | 第19-20页 |
二. 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分析 | 第20-24页 |
第二节 “机械复制”与“光韵”的消失 | 第24-27页 |
一. “光韵”的本质 | 第24-26页 |
二. “光韵”的褪去与艺术的革新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机械复制”与艺术价值的变更 | 第27-29页 |
一. 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 | 第27-28页 |
二. 膜拜价值让位于展示价值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机械复制时代”的电影 | 第29-33页 |
一. 电影带来的“震惊”体验 | 第29-30页 |
二. “震惊”艺术的独特价值 | 第30-32页 |
三. 电影演员的特殊成就 | 第32-33页 |
第五节 机械复制技术与“图像时代” | 第33-37页 |
一. 机械复制技术带动“图像时代”变革 | 第33-35页 |
二. “图像时代”变革带来的理性思考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体系下的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 | 第37-43页 |
一. 法兰克福学派视野中的大众文化 | 第37-39页 |
二. 大众文化的“否定话语” | 第39-41页 |
三. 本雅明对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本雅明与阿多诺关于机械复制技术的争论 | 第43-48页 |
一.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概念 | 第43-44页 |
二. 赞扬与批判间引发争论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影响——以中国电视剧创作为例 | 第48-62页 |
第一节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积极影响 | 第48-53页 |
一. 技术运用带来独立创新 | 第48-50页 |
二. 文艺大众化下的“平易近人” | 第50-51页 |
三. 广泛传播中树立正面导向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技术过度”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消极影响 | 第53-57页 |
一. 从独立创新到跟风翻拍 | 第53-54页 |
二. 文化接受中的“断章取义” | 第54-56页 |
三. “技术过度”造成审美流失 | 第56-57页 |
第三节 对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建议 | 第57-62页 |
一. 技术运用合理化 | 第57-58页 |
二. 提升创作者的综合素养 | 第58-60页 |
三. 海外传播促进创作钻研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9页 |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