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30页 |
1.1 PRRSV的基本特征 | 第14-20页 |
1.1.1 PRRSV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1.2 PRRSV基因结构 | 第15-16页 |
1.1.3 PRRSV基因组编码蛋白 | 第16-19页 |
1.1.4 PRRSV感染机制 | 第19-20页 |
1.2 PRRSV引起宿主的免疫学反应 | 第20-22页 |
1.2.1 先天性免疫 | 第20-21页 |
1.2.2 获得性免疫 | 第21-22页 |
1.3 RNaseL的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3.1 RNaseL结构组成及其活化 | 第22-24页 |
1.3.2 RNaseL作用机制 | 第24-26页 |
1.3.3 RNaseL功能 | 第26-28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8-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1页 |
2.1 材料 | 第30-31页 |
2.1.1 细胞、毒株、载体 | 第3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0-31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1-39页 |
2.2.1 sRNaseL原核表达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鉴定 | 第31-39页 |
2.3 Luciferase筛选与sRNaseL互作的PRRSV的蛋白 | 第39页 |
2.4 Co-IP鉴定与sRNaseL互作的PRRSV的蛋白 | 第39-40页 |
2.5 IFA鉴定与sRNaseL互作的PRRSV的蛋白 | 第40-41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1-47页 |
3.1 sRNaseL原核表达蛋白的制备及功能鉴定结果 | 第41-44页 |
3.1.1 sRNaseL基因扩增结果 | 第41页 |
3.1.2 sRNaseL重组质粒鉴定 | 第41-42页 |
3.1.3 测序结果比对 | 第42页 |
3.1.4 GST-sRNaseL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2-43页 |
3.1.5 Westernblotting鉴定GST-sRNaseL蛋白结果分析 | 第43页 |
3.1.6 sRNaseL蛋白浓度的测定分析 | 第43页 |
3.1.7 sRNaseL蛋白功能的验证分析 | 第43-44页 |
3.2 Luciferase筛选与sRNaseL互作的PRRSV的蛋白 | 第44-45页 |
3.3 Co-IP鉴定sRNaseL互作的PRRSV的蛋白 | 第45页 |
3.4 IFA共定位鉴定与sRNaseL互作的PRRSV的蛋白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