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全身性疾病论文--免疫性疾病论文--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论文--红斑狼疮论文

两种中医疗法结合西药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期)患者血浆microRNA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英语缩略词表第13-17页
研究背景一第17-19页
第一部分 两种中医疗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SLE的临床疗效观察第19-36页
    1 研究目的第19页
    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2.1 样本量估算第19页
        2.2 试验设计第19-20页
        2.3 病例来源第20页
    3 诊断标准第20-22页
        3.1 西医诊断标准第20-21页
        3.2 中医辨证标准第21页
        3.3 纳入标准第21-22页
        3.4 排除标准第22页
        3.5 剔除标准第22页
    4 治疗方法第22-24页
        4.1 西药服用方法第22-23页
        4.2 中药第23页
        4.3 调护第23-24页
    5 观察指标第24-28页
        5.1 SLEDAI第24-25页
        5.2 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表第25-27页
        5.3 临床实验室检查第27页
        5.4 临床疗效判定第27-28页
    6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第28页
    7 统计学方法第28页
    8 研究结果第28-36页
        8.1 病例概况第28-30页
            8.1.1 病例完成情况第28页
            8.1.2 性别、年龄、体重比较第28-29页
            8.1.3 临床资料第29-30页
            8.1.4 两组起始用药情况(/天)第30页
        8.2 临床疗效第30-35页
            8.2.1 两组治疗前后SLEDAI评分比较第30-31页
            8.2.2 两组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第31-32页
            8.2.3 两组治疗前后重要实验室指标比较第32-34页
            8.2.4 两组治疗前后糖皮质激素减量情况第34-35页
        8.3 疗效判定第35页
        8.4 安全性评价第35页
        8.5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第35-36页
研究背景二第36-38页
第二部分 健脾滋肾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SLE患者microRNA的影响..第38-57页
    1 研究目的第38页
    2 研究内容第38页
        2.1 检测差异microRNA第38页
        2.2 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第38页
        2.3 高级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8页
    3 研究方法第38-39页
    4 分组说明第39页
    5 实验室技术第39-40页
        5.1 样本采集、提取及质检第39页
        5.2 AgilentmiR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第39-40页
    6 仪器、芯片及试剂第40-41页
    7 技术路线第41-42页
    8 实验操作流程第42-44页
        8.1 样品标记第42页
        8.2 芯片杂交操作流程第42-43页
        8.3 芯片洗涤操作流程第43页
        8.4 芯片扫描流程第43-44页
        8.5 芯片数据提取第44页
    9 microRNA结果分析第44-57页
        9.1 样品质检第44-45页
        9.2 两组治疗前后差异miRNA火山图第45-47页
        9.3 治疗组单一差异microRNA第47-48页
        9.4 差异microRNA靶基因预测第48-53页
            9.4.1 GO富集分析第49-51页
            9.4.2 KEGG富集分析第51-52页
            9.4.3 与SLE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第52-53页
        9.5 时间序列分析第53-57页
            9.5.1 治疗组共表达microRNA第53-54页
            9.5.2 microRNA变化趋势第54-57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57-87页
    1 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第57-60页
        1.1 历史沿革第57-60页
    2 健脾法纳入治疗急性期SLE的中医理论依据第60-62页
        2.1 “治未病”思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第60-61页
        2.2 川派文氏皮外科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第61页
        2.3 健脾滋肾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的研究第61-62页
        2.4 脾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第62页
    3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第62-65页
        3.1 心肾枢机与SLE发病的关系第62-63页
        3.2 中医对糖皮质激素性味的认识第63-64页
        3.3 脾肾同调在SLE急性期的意义第64-65页
    4 西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第65-69页
        4.1 发病机制第65-66页
        4.2 治疗方法第66页
            4.2.1 局部治疗第66页
            4.2.2 系统治疗第66页
        4.3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地位..第66-69页
            4.3.1 T淋巴细胞甲基化第67-68页
            4.3.2 T淋巴细胞功能第68页
            4.3.3 B淋巴细胞功能第68页
            4.3.4 干扰素信号通路第68-69页
            4.3.5 X染色体相关基因第69页
            4.3.6 狼疮肾炎第69页
            4.3.7 现代医学治疗对miRNA的影响第69页
    5 健脾滋肾法联合西药对SLEmicroRNA的调控第69-77页
        5.1 单一差异microRNA功能分析第70-74页
            5.1.1 治疗前后显著改善microRNA第70-72页
            5.1.2 核心调控价值microRNA第72-74页
        5.2 靶基因功能分析第74-77页
            5.2.1 泛素第74-75页
            5.2.2 TGF-β信号通路第75页
            5.2.3 p53蛋白第75-76页
            5.2.4 Notch信号通路第76-77页
            5.2.5 其他第77页
    6 四君子汤合知柏地黄丸方义分析第77-80页
    7 典型病例第80-82页
    8 试验中存在的问题第82-83页
        8.1 样本量第82页
        8.2 24 h尿蛋白测定第82-83页
        8.3 验证试验第83页
        8.4 随访时间第83页
        8.5 疗效判定第83页
    9 试验结果第83-84页
    10 结论第84-85页
    11 展望第85-87页
        11.1 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试验第85页
        11.2 延长随访时间第85页
        11.3 健脾滋肾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后代发病的影响第85页
        11.4 中医药研究方法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中医古籍文献参考目录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9页
综述第99-129页
    (一) 中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第99-113页
        1 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进展第99-103页
        2 红斑狼疮的辨证论治第103-108页
        3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第108-112页
        4 中医药治疗SLE在医界、临床的评估第112-113页
    (二) 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第113-119页
        1 microRNA对生物过程的影响第114-116页
        2 单一microRNA的功能第116-119页
    讨论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宿主遗传背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应答状态的预测价值
下一篇:糖耐康干预自发性2型糖尿病ZDF大鼠胰岛素抵抗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