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1 基于支付类互联网产品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基于借贷类互联网产品的研究 | 第15页 |
1.2.3 基于金融类互联网产品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4.1 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2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的概述 | 第18-27页 |
2.1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概念 | 第18页 |
2.2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的现状 | 第18-27页 |
2.2.1 搭建平台部门 | 第19-20页 |
2.2.2 转变经营模式 | 第20-23页 |
2.2.3 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 | 第23-24页 |
2.2.4 提供各有侧重的金融产品服务 | 第24-27页 |
3 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的理论依据与影响机制 | 第27-36页 |
3.1 理论依据 | 第27-31页 |
3.1.1 金融信息化理论 | 第27-29页 |
3.1.2 波特五力模型 | 第29-30页 |
3.1.3 合作竞争理论 | 第30-31页 |
3.2 影响机制 | 第31-36页 |
3.2.1 对成本端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2 对收入端的影响 | 第33页 |
3.2.3 对风险端的影响 | 第33-36页 |
4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6-49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2 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 第36-38页 |
4.2.1 自变量的选取与测定 | 第36页 |
4.2.2 因变量的选取与测定 | 第36-37页 |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测定 | 第37页 |
4.2.4 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4.3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38页 |
4.4 因子分析 | 第38-42页 |
4.4.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 第38-39页 |
4.4.2 共同度 | 第39页 |
4.4.3 解释的总方差 | 第39-41页 |
4.4.4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 第41-42页 |
4.5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4.5.2 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4.5.3 多重共线性分析 | 第44-45页 |
4.6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4.6.1 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 | 第45-46页 |
4.6.2 回归分析 | 第46-49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9-53页 |
5.1 结论 | 第49页 |
5.2 建议 | 第49-53页 |
5.2.1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用户体验 | 第49-50页 |
5.2.2 注重产品研发的特色和差异化 | 第50页 |
5.2.3 培养链式金融思维 | 第50-51页 |
5.2.4 加快促进营业网点的转型升级 | 第51-52页 |
5.2.5 将人工智能引入风控领域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