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天津五大道花园洋房空间及花园风格探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存在问题第8-9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范围第9-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范围第10-11页
    1.3 研究的方法第11-12页
    1.4 预期的结果和意义第12-15页
        1.4.1 预期结果第12-13页
        1.4.2 成果意义第13-15页
第二章 天津五大道的历史沿革第15-25页
    2.1 天津五大道的建设历史第15-22页
        2.1.1 二次鸦片战争后期(1860-1899)第15-17页
        2.1.2 清朝统治末年(1900-1911)第17-18页
        2.1.3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19)第18-19页
        2.1.4 军阀混战时期(1920-1927)第19页
        2.1.5 南京政府时期(1928-1937)第19-20页
        2.1.6 八年抗战时期(1938-1945)第20页
        2.1.7 三年内战时期(1946-1949)第20页
        2.1.8 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9)第20-21页
        2.1.9 自然灾害时期(1960-1965)第21页
        2.1.10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第21页
        2.1.11 改革开放时期(1977-1989)第21-22页
        2.1.12 巩固前进时期(1990-1999)第22页
    2.2 英租界人口的类别和数量第22-25页
        2.2.1 人口数量第22-24页
        2.2.2 人口类别第24-25页
第三章 五大道的空间分析第25-68页
    3.1 五大道的来历和范围第25-26页
    3.2 五大道的规划建设第26-31页
        3.2.1 “城市山林”理论与“花园城市”的产生第26-28页
        3.2.2 两种理论与在五大道的碰撞第28-30页
        3.2.3 五大道的街廓分析第30-31页
    3.3 五大道的四重风景第31-44页
        3.3.1 门第32-40页
        3.3.2 围墙第40-41页
        3.3.3 近代建筑第41-42页
        3.3.4 洋房花园第42-44页
    3.4 五大道的府第门楼第44-52页
        3.4.1 门楼的营造尺寸第45页
        3.4.2 门楼的空间级别第45-49页
        3.4.3 门楼的外形风格第49-51页
        3.4.4 门楼的过白处理第51-52页
    3.5 五大道的围合墙体第52-55页
        3.5.1 完全封闭的围墙第53页
        3.5.2 半封闭的围墙第53页
        3.5.3 半开敞的围墙第53页
        3.5.4 开敞的围墙第53页
        3.5.5 没有围墙第53-55页
    3.6 五大道的住宅建筑第55-62页
        3.6.1 住宅类型之一花园洋房第55-56页
        3.6.2 住宅类型之二里弄式住宅第56-57页
        3.6.3 住宅类型之三高级公寓第57-58页
        3.6.4 建筑体量分析第58-60页
        3.6.5 坐北朝南格局第60-61页
        3.6.6 建筑欣赏点分析第61-62页
    3.7 五大道的洋房花园第62-68页
        3.7.1 洋房花园的分布第62-63页
        3.7.2 中西式住宅布局第63-64页
        3.7.3 住宅居中的优点第64页
        3.7.4 从庭到园的演变第64-65页
        3.7.5 围合方式的演变第65-68页
第四章 洋房花园的风格特点第68-107页
    4.1 五大道现存洋房花园第68-76页
    4.2 园主对花园的影响第76-82页
        4.2.1 庆王府第76-77页
        4.2.2 孙震方故居第77-79页
        4.2.3 纳森故居第79-80页
        4.2.4 桑志华故居第80-81页
        4.2.5 陈光远故居第81页
        4.2.6 吴颂平故居第81-82页
    4.3 民居对花园影响第82-86页
        4.3.1 达文士小楼前绿地第82-83页
        4.3.2 曾延毅故居第83-84页
        4.3.3 睦南道36-48 号第84-85页
        4.3.4 永定里第85-86页
    4.4 使用单位对花园的影响第86-93页
        4.4.1 王占元故居(第一工人疗养院)第86-87页
        4.4.2 李慎之故居(狗不理贵宾楼)第87-88页
        4.4.3 许氏旧居(天津市团委)第88-89页
        4.4.4 张绍曾故居(天津贵宾楼)第89-90页
        4.4.5 张自忠故居(大岛60 号会所)第90-91页
        4.4.6 成都道116 号(办公楼)第91-92页
        4.4.7 睦南道104 号民居(山海楼)第92-93页
    4.5 西方造景元素的隐喻第93-98页
        4.5.1 山丘第93-94页
        4.5.2 中心喷泉第94页
        4.5.3 四条道路第94-95页
        4.5.4 绿廊第95-96页
        4.5.5 园亭第96页
        4.5.6 雕塑第96页
        4.5.7 洞穴第96-97页
        4.5.8 种植第97-98页
    4.6 中国造景元素的隐喻第98-105页
        4.6.1 堆山第98-99页
        4.6.2 理水第99页
        4.6.3 石桥第99-100页
        4.6.4 曲径第100页
        4.6.5 凉亭第100-101页
        4.6.6 置石第101页
        4.6.7 山洞第101-102页
        4.6.8 种植第102-105页
    4.7 中西方园林影响下的洋房花园第105-107页
第五章 洋房花园的变迁与借鉴意义第107-110页
    5.1 洋房花园的过去第107-108页
    5.2 洋房花园的现在第108页
    5.3 洋房花园的未来第108-109页
    5.4 洋房花园的借鉴意义第109-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3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EPC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探讨
下一篇:升压型大功率LED驱动芯片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