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群体性事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2.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23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20-22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22-23页
        1.3.3 文献分析第23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23-26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5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25-26页
第2章 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理论探析和基础第26-53页
    2.1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属性第26-37页
        2.1.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第26-30页
        2.1.2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第30-33页
        2.1.3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第33-37页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论述第37-45页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第37-40页
        2.2.2 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第40-45页
    2.3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第45-52页
        2.3.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46-47页
        2.3.2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第47-48页
        2.3.3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引导人的行为第48-50页
        2.3.4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人的素质第50-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3章 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根源第53-70页
    3.1 思想根源: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表现第53-61页
        3.1.1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第54-57页
        3.1.2 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冲突第57-59页
        3.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第59-61页
    3.2 社会根源:社会矛盾累积的反映第61-66页
        3.2.1 经济原因第61-63页
        3.2.2 政治原因第63-64页
        3.2.3 民族、历史、宗教问题第64-66页
    3.3 心理根源:压力超越极限的宣泄第66-69页
        3.3.1 心理势能累积的结果第67页
        3.3.2 个体心理势能的异化释放第67-68页
        3.3.3 群体心理势能的发泄第68-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4章 常规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研究第70-93页
    4.1 群体性事件的过程分析第70-78页
        4.1.1 群体事件的起因第70-71页
        4.1.2 群体事件的发展—共鸣共振第71-73页
        4.1.3 群体情绪的发泄第73-74页
        4.1.4 群体性事件的后果第74-78页
    4.2 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第78-82页
        4.2.1 群体心理分析第79-81页
        4.2.2 个体心理分析第81-82页
    4.3 群体性事件的常规处置第82-91页
        4.3.1 群体性事件的定性第82-84页
        4.3.2 处置原则第84-89页
        4.3.3 处置方法第89-91页
    4.4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5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处置第93-110页
    5.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第93-97页
    5.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第97-101页
    5.3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第101-107页
    5.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107-109页
    5.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群体性事件系统控制第110-124页
    6.1 控制论与群体性事件应对第110-113页
        6.1.1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目标第110-111页
        6.1.2 信息反馈第111-112页
        6.1.3 评估和校正第112页
        6.1.4 控制系统的动态调节第112-113页
    6.2 群体性事件应对的理论模型第113-116页
        6.2.1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模型第113-114页
        6.2.2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要素分析第114-116页
    6.3 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16-123页
        6.3.1 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应对中的地位第116-118页
        6.3.2 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在的作用第118-123页
    6.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7章 群体性事件预防体系的构建第124-148页
    7.1 强化对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关系的认识第124-129页
        7.1.1 维护社会稳定是普遍的政治需求第124-126页
        7.1.2 维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第126-128页
        7.1.3 和谐社会与群体性事件的兼容并存第128-129页
    7.2 构建完善的表达机制和救济途径第129-139页
        7.2.1 体制内表达方式和途径的欠缺第129-131页
        7.2.2 救济途径不畅导致极端形式维权第131-132页
        7.2.3 体制内监督模式的弱化第132-133页
        7.2.4 畅通表达救济渠道为社会减压第133-139页
    7.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139-145页
        7.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第140-141页
        7.3.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第141-145页
    7.4 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第145-147页
    7.5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结论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5页
附录第155-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次受力叠合式钢筋混凝土圆截面柱受压性能分析及承载力研究
下一篇:新结构GaN基p-i-n型紫外探测器及其光电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