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图书馆学论文--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论文--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论文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研究思路第19-20页
第2章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第20-50页
    2.1 数字图书馆性质研究第20-21页
    2.2 数字图书馆法律地位研究第21-24页
    2.3 数字图书馆价值研究第24-27页
    2.4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模式研究第27-44页
        2.4.1 集体管理模式第27-30页
        2.4.2 授权要约模式第30-32页
        2.4.3 开放获取模式第32-33页
        2.4.4 补偿金支付模式第33-37页
        2.4.5 法定许可模式第37-39页
        2.4.6 创作共用模式第39-42页
        2.4.7 数字版权模式第42-43页
        2.4.8 著作权代理模式第43-44页
    2.5 国际组织关于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立场研究第44页
    2.6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研究第44-46页
    2.7 数字图书馆与作者及出版商的博弈研究第46-48页
    2.8 本章小节第48-50页
第3章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相关理论基础第50-67页
    3.1 图书馆价值理论第50-56页
        3.1.1 图书馆价值的多元性第50-53页
        3.1.2 数字图书馆价值的特殊性第53-56页
    3.2 版权法理论第56-60页
        3.2.1 版权法的存在基础及私法性质第56-58页
        3.2.2 与数字图书馆有关的版权法律规定第58-60页
    3.3 大众传播理论第60-65页
        3.3.1 大众传播的要素及社会功能第60-61页
        3.3.2 大众传播的模式及大众媒介的类型第61-65页
        3.3.3 数字图书馆的传播者地位第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模式第67-82页
    4.1 集体管理模式第67-69页
        4.1.1 集体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第67-68页
        4.1.2 集体管理模式的缺陷分析第68-69页
    4.2 授权要约模式第69-71页
        4.2.1 授权要约模式的优势分析第70-71页
        4.2.2 授权要约模式的缺陷分析第71页
    4.3 补偿金支付模式第71-72页
        4.3.1 补偿金支付模式的优势分析第71-72页
        4.3.2 补偿金支付模式的缺陷分析第72页
    4.4 法定许可模式第72-73页
        4.4.1 法定许可模式的优势第72-73页
        4.4.2 法定许可模式的缺陷第73页
    4.5 版权代理模式第73-74页
        4.5.1 版权代理模式的优势第74页
        4.5.2 版权代理模式的缺陷第74页
    4.6 开放获取模式第74-78页
        4.6.1 开放获取的协议及宣言第75-76页
        4.6.2 开放获取的政策第76-77页
        4.6.3 开放获取模式的优势第77-78页
    4.7 创作共用模式第78-80页
        4.7.1 创作共用协议的具体约定第78-79页
        4.7.2 创作共用模式的优势第79页
        4.7.3 创作共用模式的缺陷第79-80页
    4.8 数字版权管理(DRM)模式第80页
    4.9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各种版权获取模式对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及优化整合第82-100页
    5.1 我国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的实践第82-89页
        5.1.1 清华模式第82-84页
        5.1.2 书生模式第84-85页
        5.1.3 超星模式第85-87页
        5.1.4 方正模式第87-88页
        5.1.5 博库模式第88-89页
    5.2 各种版权获取模式对数字图书馆的适用性第89-93页
        5.2.1 基于法律行为授权模式试用性分析第90-91页
        5.2.2 基于组织机构授权模式适用性分析第91-92页
        5.2.3 基于个人行为授权模式的适用性分析第92-93页
    5.3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模式优化整合第93-98页
        5.3.1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模式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93-95页
        5.3.2 基于出版商代理下的开放获取模式第95-97页
        5.3.3 基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版权授权整合模式第97-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6章 Google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案例第100-120页
    6.1 Google 数字图书馆与出版商之间的博弈第100-106页
        6.1.1 数字图书馆和出版商之间的博弈基础第100-102页
        6.1.2 数字图书馆和出版商的博弈模型第102-105页
        6.1.3 数字图书馆和出版商的博弈均衡第105-106页
    6.2 Google 数字图书馆与作者之间的博弈第106-114页
        6.2.1 数字图书馆与作者的博弈关系第106-110页
        6.2.2 数字图书馆与作者的博弈策略第110-112页
        6.2.3 数字图书馆与作者利益均衡的解决对策第112-114页
    6.3 Google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114-119页
        6.3.1 Google 数字图书馆的优势第115页
        6.3.2 Google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的独特模式第115-116页
        6.3.3 Google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116-119页
    6.4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7章 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法律重构第120-141页
    7.1 数字图书馆法律地位的特殊性分析第120-123页
        7.1.1 数字图书馆作为最终用户第120-121页
        7.1.2 数字图书馆作为普通ICP第121-122页
        7.1.3 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传播媒体第122-123页
        7.1.4 数字图书馆作为作品传播者第123页
    7.2 传统规则与创立新论的论争第123-129页
        7.2.1 国际组织关于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的立场第123-127页
        7.2.2 数字图书馆对版权法的挑战第127-129页
    7.3 数字图书馆邻接权利探索第129-137页
        7.3.1 数字时代的邻接权制度第129-130页
        7.3.2 数字图书馆邻接权人的主体地位第130-133页
        7.3.3 数字图书馆既有法定权限及其局限第133-135页
        7.3.4 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邻接权权限分析第135-137页
    7.4 基于豁免权的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法律重构第137-139页
        7.4.1 给予数字图书馆版权获取中的特殊合理使用权第137-138页
        7.4.2 给予数字图书馆服务中的特殊豁免权第138-139页
    7.5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41-145页
    8.1 研究结论第141-142页
    8.2 研究创新之处第142-143页
    8.3 研究展望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1页
附录第161-163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63-165页
致谢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下一篇: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