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1.青年亚文化定义 | 第12-17页 |
| 1.1 文化与亚文化 | 第12-13页 |
| 1.2 青年亚文化定义 | 第13-14页 |
| 1.3 被构建的青年亚文化 | 第14-17页 |
| 2.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体系 | 第17-31页 |
| 2.1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体系 | 第17-24页 |
| 2.1.1 主流文化和依附抵抗的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阶级属性强烈 | 第17-21页 |
| 2.1.2 细分的“亚文化”——社会性别、地域、种族、身份特征研究 | 第21-24页 |
| 2.2 中国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 第24-31页 |
| 2.2.1 理论范式研究——对伯明翰学派理论的介绍、解释和反思 | 第26-28页 |
| 2.2.2 多元角度下的青年亚文化——性别、媒介、图像、身体的角度 | 第28-30页 |
| 2.2.3 亚文化理论的反思 | 第30-31页 |
| 3.微博青年亚文化的特点 | 第31-38页 |
| 3.1 存在“抵抗”与“依存”双重特性 | 第31-34页 |
| 3.2 以自我构建为主的媒体意识 | 第34-36页 |
| 3.3 意见领袖的巨大影响 | 第36-38页 |
| 4. 微博上的青年亚文化案例分析 | 第38-44页 |
| 4.1 国民床单的复古潮——文化中的青年“老人” | 第38-41页 |
| 4.2 江南 style 的流行——全球化时代的摇滚 | 第41-44页 |
| 5. 微博上亚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44-52页 |
| 5.1 技术层面上 Web 2.0 促成了微博的可行性 | 第45页 |
| 5.2 奥运会和世博会的铺天盖地的报道促使亚文化群体解围 | 第45-47页 |
| 5.3 变化源于当代青年生活的特点 | 第47-50页 |
| 5.3.1 青年生活的特点一:生活移动化 | 第47-49页 |
| 5.3.2 青年生活的特点二:碎片化 | 第49页 |
| 5.3.3 青年生活的特点三:速度化 | 第49-50页 |
| 5.4 社会对于去除“媒体把关人”的迫切需要 | 第50-52页 |
| 6.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