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启示价值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9-15页
    一、研究现状述评第9-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一) 深化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第12页
        (二) 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第12页
        (三)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进程第12-13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14页
        (一) 研究思路第13页
        (二) 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重难点和创新点第14-15页
        (一) 重难点第14页
        (二) 创新点第14-15页
第一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内涵及特点第15-21页
    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内涵第15-17页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特点第17-21页
        (一) 务实性第17-18页
        (二) 创造性第18页
        (三) 灵活性第18-19页
        (四) 实践性第19-21页
第二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产生条件及发展历程第21-31页
    一、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产生条件第21-25页
        (一)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1-22页
        (二)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第22-23页
        (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第23-24页
        (四)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第24-25页
    二、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发展历程第25-31页
        (一)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酝酿时期(1929年-1949年)第26-27页
        (二)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形成时期(1949年-1956年)第27-28页
        (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发展时期(1976年-1992年)第28-31页
第三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1-43页
    一、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的思想第31-33页
        (一) 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第31-32页
        (二) 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第32页
        (三) 推动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第32-33页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思想第33-36页
        (一) 党员干部是理论宣传工作中的模范第33-34页
        (二) 思想理论战线上的战士都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第34-35页
        (三) 群团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依靠力量第35-36页
        (四) 广大青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第36页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的思想第36-38页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基本内容第37页
        (二) 毛泽东思想是重要内容第37-38页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思想第38-43页
        (一) 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第38-39页
        (二) 依托群众路线感化群众第39-41页
        (三) 灵活运用一切宣传武器第41-42页
        (四) 抓住典型进行宣传教育第42-43页
第四章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启示第43-49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第43-44页
    二、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第44页
    三、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第44-45页
    四、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信行合一第45-47页
        (一)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45-46页
        (二) 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第46页
        (三) 良好的民主作风第46页
        (四) 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第46-47页
    五、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第47-49页
        (一) 理论表述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第47-48页
        (二) 宣传方式与时俱进以体现时代性第48-49页
结语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后记第55-5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县级责任政府构建研究
下一篇: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现代社会两种劳动模式及其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