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8页 |
| ·概述 | 第12页 |
| ·丙烯二聚催化剂与反应机理 | 第12-22页 |
| ·均相催化剂与反应机理 | 第13-19页 |
| ·非均相催化剂与反应机理 | 第19-22页 |
| ·开发新型多相催化体系的绿色化学途径 | 第22-26页 |
| ·离子液体 | 第22-23页 |
| ·离子液体在丙烯二聚反应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多孔载体在催化反应中的择形应用 | 第25-26页 |
|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 ·选题依据 | 第26-27页 |
|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8-34页 |
| ·主要原料及处理 | 第28-3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页 |
| ·分析仪器及方法 | 第30-31页 |
| ·丙烯二聚反应装置流程图及其操作步骤 | 第31-34页 |
| 3 镍系配合物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42页 |
| ·合成方法与步骤 | 第34-37页 |
| ·乙酰丙酮镍的合成 | 第34-36页 |
| ·双水杨醛镍配合物的合成 | 第36页 |
| ·双[水杨醛(邻甲基苯)亚胺]镍配合物的合成 | 第36-37页 |
| ·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配合物的合成 | 第37页 |
| ·结构表征与分析 | 第37-41页 |
| ·乙酰丙酮镍的结构 | 第37-39页 |
| ·双水杨醛镍配合物的结构 | 第39-40页 |
| ·双[水杨醛(邻甲基苯)亚胺]镍配合物的结构 | 第40页 |
| ·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配合物的结构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4 负载离子液体基-镍配合物复合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52页 |
| ·合成步骤 | 第42-44页 |
| ·离子液体的合成 | 第42-43页 |
| ·负载离子液体基的制备 | 第43-44页 |
| ·负载离子液体基-镍系配合物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 第44页 |
| ·结构表征与分析 | 第44-50页 |
| ·离子液体的表征与分析 | 第44-47页 |
| ·负载离子液体基的表征与分析 | 第47-49页 |
| ·负载离子液体基-镍系配合物复合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2页 |
| 5 镍系配合物及负载型催化剂的丙烯二聚反应性能 | 第52-66页 |
| ·镍系配合物均相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52-60页 |
| ·双[水杨醛(对硝基苯)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丙烯二聚反应 | 第52-59页 |
| ·几种镍系配合物催化剂的丙烯二聚反应结果对比 | 第59-60页 |
| ·负载离子液体基-镍配合物复合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60-64页 |
| ·不同载体基对丙烯二聚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60-63页 |
| ·以 ILMCM-41 为载体的复合催化剂对异构体选择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附录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