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论文--各类型展览馆、博物馆论文--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论文

创伤记忆的话语建构--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一章 导言第5-7页
第二章 博物馆与创伤记忆第7-21页
    第一节 博物馆的范式沿革第8-12页
        一、私人珍品橱柜第9-10页
        二、早期类型学博物馆第10-11页
        三、规范的现代博物馆第11-12页
    第二节 创伤博物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第12-21页
        一、创伤与规训第15-17页
        二、创伤与移情第17-19页
        三、后现代与后博物馆第19-21页
第三章 记忆的证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视觉叙事与意义建构第21-82页
    第一节 建馆缘起:思想渊源与社会语境第21-27页
        一、中国近现代博物馆思想的政治导向第22-24页
        二、建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社会背景第24-27页
    第二节 建馆策略:视觉叙事与意义建构第27-72页
        一、建筑—一外化的观念第28-38页
            (一) 竞标方案比较第29-33页
            (二) 中标方案分析第33-38页
        二、展厅——物化的记忆第38-65页
            (一) 照片:记忆的拓片第39-48页
                1, 说服第40-43页
                2, 情感第43-46页
                3, 认同第46-48页
            (二) 物品:记忆的载体第48-56页
                1,遇难者的遗物:缺席的象征第50-53页
                2,加害者的物品:在场的证明第53-56页
            (三) 实景:记忆的框架第56-65页
                1,编码:重塑“活态历史”第56-63页
                2,解码:体验仪式空间第63-65页
        三、雕塑——诗化的历史第65-72页
            (一)“逃难”群雕中的“民族群像”第66-68页
            (二) 女性雕塑中的“性别意涵”第68-72页
    第三节 建馆功用:社会角色与社会效用第72-82页
        一、作为证史战场的纪念馆第72-76页
        二、作为悼念场地的纪念馆第76-80页
        三、作为教育基地的纪念馆第80-82页
第四章 尾声:从疗伤之旅到反思之路第82-87页
    第一节 从记忆的证明到历史的思考第82-84页
    第二节 从“移情”到“行动”第84-86页
    第三节 从创伤博物馆到后博物馆第86-87页
注释第87-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后记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优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中国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