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主题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鲜明的“惩恶爱民”观 | 第11-14页 |
一、 分析了“乱民”产生的原因 | 第12页 |
二、 揭露了“奸佞”集团的罪恶 | 第12-13页 |
三、 赞美了“乱民”惩恶的行为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赤诚的“忠君护国”观 | 第14-18页 |
一、 “作书”乃“圣”“王”之事 | 第14-15页 |
二、 “忠义”与“诲盗”之辩 | 第15-17页 |
三、 “乱民”必诛 | 第17-18页 |
第三节 与施著《水浒》主题的鲜明反差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人物论 | 第20-25页 |
第一节 “丈夫之致”与各有其“胸襟”“心地”“形状”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以酒为命”与“涓滴不饮”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极骇人之事”与“极近人之笔”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结构论 | 第25-32页 |
第一节 “起承转合”——整部作品之结构 | 第25-29页 |
一、 起 | 第25-26页 |
二、 承 | 第26-27页 |
三、 转 | 第27-28页 |
四、 合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列传体”、“横云断山法”——局部内容之结构 | 第29-32页 |
一、 “列传体”——————————人物形象的集中塑造 | 第29-30页 |
二、 “横云断山法”————————重大事件的精巧间隔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情节论 | 第32-40页 |
第一节 情节的“险绝”与“奇恣” | 第33-36页 |
一、 情节的“险绝” | 第33-34页 |
二、 情节的“奇恣”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情节的“详”与“略” | 第36-40页 |
一、 整体“详写” | 第36-38页 |
二、 局部“详写” | 第38页 |
三、 局部“略写”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语言论 | 第40-49页 |
第一节 “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语言的个性化 | 第40-43页 |
一、 “写爽直,便真正爽直”————语言为揭示性格服务 | 第40-42页 |
二、 “便到官府”与“小人告退”——语言为反映思想服务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如画,便画也画不来”————语言的情境化 | 第43-45页 |
一、 “如画”的自然环境 | 第43-44页 |
二、 “活画”的人物心境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一讨字哭杀英雄”与“读之失笑”——语言的简洁风趣化 | 第45-49页 |
一、 “一讨字哭杀英雄”————————-推崇语言的简洁 | 第45-46页 |
二、 “只如戏事,读之失笑”——————-欣赏语言的风趣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