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变质岩论文

胶东东部鹊山变质核杂岩结构、演化及区域构造意义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8-19页
    1.1 变质核杂岩、伸展作用与华北岩石圈减薄第10-12页
    1.2 胶东地区岩石圈伸展减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鹊山变质核杂岩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存在问题第15页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5-18页
        1.5.1 鹊山变质核杂岩组成与结构第16-17页
        1.5.2 鹊山变质核杂岩主拆离断层带形成机制第17页
        1.5.3 鹊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与演化第17-18页
    1.6 完成实物工作量第18-1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9-26页
    2.1 区域构造背景第19-21页
    2.2 区域地层第21-24页
        2.2.1 前寒武纪地层第21-23页
        2.2.2 中新生代地层第23-24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24页
    2.4 区域构造第24-26页
第3章 鹊山变质核杂岩:组成与结构第26-48页
    3.1 上盘第28-33页
        3.1.1 上盘半地堑盆地第28-30页
        3.1.2 上盘荆山群第30-33页
    3.2 主拆离断层带第33-42页
        3.2.1 几何学第34-37页
        3.2.2 构造岩变形特征第37-42页
        3.2.3 运动学第42页
    3.3 下盘第42-46页
        3.3.1 胶东群深变质杂岩第42-44页
        3.3.2 中生代侵入岩体第44-46页
    3.4 改造性构造第46-48页
第4章 主带拆离断层带温压环境第48-59页
    4.1 实验原理第48-51页
    4.2 实验方法第51页
    4.3 实验结果第51-59页
第5章 拆离断层带应变及剪切作用类型第59-67页
    5.1 有限应变测量第59-61页
    5.2 运动学涡度计算第61-64页
    5.3 应变和运动学涡度对拆离断层带形成机制的揭示第64-67页
第6章 构造与岩浆作用关系第67-75页
    6.1 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时间关系判别准则第67-70页
        6.1.1 构造前鹊山岩体第69页
        6.1.2 同构造院格庄岩体第69-70页
    6.2 年代学样品分析第70-75页
        6.2.1 年代学测试方法第71-72页
        6.2.2 测试结果第72-75页
第7章 讨论第75-84页
    7.1 鹊山变质核杂岩形成的年代学第75-76页
    7.2 鹊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与演化第76-79页
    7.3 区域构造意义第79-81页
    7.4 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与减薄机制讨论第81-84页
第8章 结论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4页
附录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石炭—二叠系构造特征与演化及其对煤成气的控制作用
下一篇:忻州市地下水资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