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石炭—二叠系构造特征与演化及其对煤成气的控制作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1 构造样式研究 | 第11页 |
1.3.2 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11-12页 |
1.3.3 构造样式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论文的主要认识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1页 |
2.1 构造位置 | 第14-15页 |
2.2 地层与沉积特征 | 第15-19页 |
2.3 勘探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构造特征与构造样式 | 第21-42页 |
3.1 构造特征 | 第21-27页 |
3.2 断裂基本特征 | 第27-29页 |
3.3 断裂组合样式 | 第29-31页 |
3.4 构造样式类型与特征 | 第31-41页 |
3.5 构造样式平面展布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构造演化特征 | 第42-48页 |
4.1 中生代以前的地台型沉积 | 第44页 |
4.2 中生代时期的填平补齐 | 第44-45页 |
4.3 古近纪断陷期 | 第45页 |
4.4 东营末期弱反转期 | 第45页 |
4.5 新近纪坳陷期 | 第45页 |
4.6 明化镇末期强反转期 | 第45-48页 |
第五章 煤成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 第48-66页 |
5.1 煤系源岩及煤成气成藏研究现状 | 第48-49页 |
5.2 煤成气藏成藏条件 | 第49-60页 |
5.2.1 气源条件 | 第49-53页 |
5.2.1.1 气源岩分布 | 第50-51页 |
5.2.1.2 有机质丰度 | 第51页 |
5.2.1.3 有机质类型 | 第51-52页 |
5.2.1.4 有机质热演化 | 第52-53页 |
5.2.2 储集层特征 | 第53-56页 |
5.2.2.1 孔隙度特征 | 第53-55页 |
5.2.2.2 渗透率特征 | 第55-56页 |
5.2.3 生储盖组合 | 第56-57页 |
5.2.4 输导体系 | 第57-59页 |
5.2.5 圈闭条件 | 第59-60页 |
5.3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 | 第60-62页 |
5.3.1 油气藏类型 | 第60-61页 |
5.3.2 油气藏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5.4. 构造对煤成气的影响 | 第62-66页 |
5.4.1 断层对煤成气的控制作用 | 第62-64页 |
5.4.2 不整合面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