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光周期候选基因分子标记开发及光周期性状QTL定位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1 热、亚热带玉米种质在温带的利用 | 第10-11页 |
1.2 植物光周期敏感性研究 | 第11-15页 |
1.2.1 模式生物光周期敏感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研究 | 第12-15页 |
1.3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5-17页 |
1.3.1 SSR | 第15-16页 |
1.3.2 内含子多态性分子标记 | 第16页 |
1.3.3 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16-17页 |
1.4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 第17-19页 |
1.4.1 亲本材料的选择 | 第17页 |
1.4.2 作图群体类型的选择 | 第17-18页 |
1.4.3 群体大小的确定 | 第18-19页 |
1.5 QTLs原理及方法 | 第19-22页 |
1.5.1 QTL原理 | 第19页 |
1.5.2 QTL定位的作图方法 | 第19-21页 |
1.5.3 QTL定位统计分析软件和作图软件 | 第21页 |
1.5.4 QTL克隆研究 | 第21-22页 |
1.6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7页 |
2.2.1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3-26页 |
2.2.2 田间试验 | 第26-27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27-60页 |
3.1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7-35页 |
3.1.1 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27-28页 |
3.1.2 IP分子标记分析 | 第28页 |
3.1.3 IP点突变位点分子标记分析 | 第28-30页 |
3.1.4 分子标记遗传规律分析 | 第30-35页 |
3.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5-37页 |
3.3 数据分析及QTL定位 | 第37-60页 |
3.3.1 性状统计分析 | 第37-44页 |
3.3.2 QTL定位 | 第44-60页 |
4 结论及讨论 | 第60-67页 |
4.1 分子标记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第60页 |
4.2 遗传连锁图谱 | 第60-61页 |
4.3 QTL位点分析 | 第61-65页 |
4.3.1 1号染色体QTL位点分析 | 第62页 |
4.3.2 2号染色体QTL位点分析 | 第62页 |
4.3.3 3号染色体QTL位点分析 | 第62-63页 |
4.3.4 4号染色体QTL位点分析 | 第63页 |
4.3.5 5号染色体QTL位点分析 | 第63-64页 |
4.3.6 8号染色体QTL位点分析 | 第64页 |
4.3.7 9号染色体QTL位点分析 | 第64-65页 |
4.3.8 10号染色体QTL位点分析 | 第65页 |
4.4 开发的分子标记效用分析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