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关于协同创新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外关于知识粘滞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17-26页 |
2.1 协同与协同创新的概述 | 第17-21页 |
2.1.1 协同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2 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 | 第18-21页 |
2.2 知识与知识粘滞的理论概述 | 第21-26页 |
2.2.1 知识的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2.2 知识粘滞 | 第23-26页 |
第3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过程 | 第26-39页 |
3.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 | 第26-31页 |
3.1.1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特点 | 第26-27页 |
3.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阶段 | 第27-29页 |
3.1.3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面临的困难 | 第29-31页 |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形成过程 | 第31-39页 |
3.2.1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粘滞的形成与特点 | 第33-35页 |
3.2.2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粘滞的数理表达 | 第35-39页 |
第4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影响因素 | 第39-50页 |
4.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39-41页 |
4.1.1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影响因素的模型设计 | 第39-40页 |
4.1.2 模型变量的修正: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影响因素的模型 | 第40-41页 |
4.2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50页 |
4.2.1 产学研间协同过程知识的特性 | 第41-43页 |
4.2.2 产学研间协同创新中知识发送方(大学、科研院所)因素 | 第43-44页 |
4.2.3 产学研间协同创新中知识接受方(企业)因素 | 第44-46页 |
4.2.4 产学研间协同创新的距离因素 | 第46-47页 |
4.2.5 产学研间协同创新中产学研互动关系因素 | 第47-48页 |
4.2.6 产学研间协同创新环境中的情境因素 | 第48-50页 |
第5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影响因素的检验 | 第50-67页 |
5.1 因子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50-51页 |
5.1.1 因子分析的定义 | 第50-51页 |
5.1.2 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51页 |
5.2 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 第51-54页 |
5.2.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第51页 |
5.2.2 问卷设计与调查项目 | 第51-53页 |
5.2.3 样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 第53-54页 |
5.3 量表品质分析和结果分析 | 第54-67页 |
5.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4-55页 |
5.3.2 相关性分析 | 第55-58页 |
5.3.3 数据分析 | 第58-62页 |
5.3.4 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第6章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粘滞的管控 | 第67-76页 |
6.1 营造适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与情境 | 第67-70页 |
6.1.1 制度创新 | 第67-69页 |
6.1.2 情境优化 | 第69-70页 |
6.2 建立产学研之间的知识管理(共享,转移)机制 | 第70-76页 |
6.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共享机制 | 第70-72页 |
6.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机制 | 第72-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