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绪论第9-17页
1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构成与特点第17-27页
    1.1 佛教文化资源的构成第17-23页
        1.1.1 佛教景观资源第17-19页
        1.1.2 佛教节庆资源第19-20页
        1.1.3 佛教艺术资源第20-22页
        1.1.4 佛教哲学资源第22-23页
    1.2 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第23-27页
        1.2.1 佛教文化资源的世俗性第24-25页
        1.2.2 佛教文化资源的神圣性第25-27页
2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27-33页
    2.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第27-29页
        2.1.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是发展经济、满足人民需求的需要第27-28页
        2.1.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是佛教文化自身传承的需要第28-29页
    2.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第29-33页
        2.2.1 进行开发与保持佛教文化神圣性并不冲突第29-30页
        2.2.2 “商禅偕行”已成为当代佛教的生存模式第30-31页
        2.2.3 广阔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开发的现实基础第31-33页
3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第33-41页
    3.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现有方式第33-34页
        3.1.1 佛教景观旅游第33页
        3.1.2 佛教文化产业园第33页
        3.1.3 寺院经济经营第33-34页
    3.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收益状况第34-37页
        3.2.1 佛教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第34-35页
        3.2.2 寺院内部商业项目经营收入第35-36页
        3.2.3 寺院文化资源产业链开发收入第36-37页
    3.3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第37-41页
        3.3.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缺乏评估体系第37-38页
        3.3.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浅第38页
        3.3.3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第38-39页
        3.3.4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中开发无序管理混乱现象严重第39-40页
        3.3.5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中功利性倾向过度第40-41页
4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估体系第41-57页
    4.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41-48页
        4.1.1 指标因子的设计第41-42页
        4.1.2 权重值的设计第42-48页
    4.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第48-57页
        4.2.1 指标因子评分标准设计第48-49页
        4.2.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等级标准设计第49-50页
        4.2.3 评估体系应用案例——南岳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估第50-57页
5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第57-67页
    5.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57-59页
        5.1.1 坚持以佛教界为主导以弘扬佛法为目的原则第57页
        5.1.2 坚持在传承保护基础上适度开发原则第57-58页
        5.1.3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原则第58页
        5.1.4 坚持政府领导合法开发原则第58-59页
    5.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第59-67页
        5.2.1 分类改进,实现佛教文化旅游业深入发展第59-62页
        5.2.2 重点培育,打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人才队伍第62页
        5.2.3 社会服务,塑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积极形象第62-63页
        5.2.4 科学管理,营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有序局面第63-64页
        5.2.5 创新思维,寻求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新途径第64-67页
附录:台湾地区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经验第67-73页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小学教师在课堂突发事件中的处理方式的调查研究--基于处理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视角
下一篇:莆田妈祖民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研究--以贤良港海祭妈祖民俗文化活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