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的修订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9-23页
    1 网络欺凌的研究背景第9-10页
    2 网络欺凌的内涵第10-13页
        2.1 网络欺凌的概念第10-11页
        2.2 网络欺凌的类型第11页
        2.3 网络欺凌的特点第11-13页
    3 网络欺凌的理论第13-15页
        3.1 社会学习因素第13-14页
        3.2 去抑制效应第14页
        3.3 力量根源理论第14-15页
    4 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第15-17页
        4.1 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联系第15页
        4.2 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差异第15-17页
    5 网络欺凌的影响因素第17-21页
        5.1 个人因素第17-18页
        5.2 社会因素第18-19页
        5.3 动机因素第19页
        5.4 网络的使用和网络本身的特点第19-20页
        5.5 压力宣泄第20页
        5.6 攻击行为第20-21页
    6 网络欺凌的测量第21-23页
        6.1 已有的网络欺凌量表第21-22页
        6.2 已有量表的不足第22-23页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构想第23-28页
    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3页
    2 研究的意义第23-24页
        2.1 理论意义第23页
        2.2 现实意义第23-24页
    3 研究方法第24页
    4 研究流程第24-26页
        4.1 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的修订第24-25页
        4.2 试测问卷的形成第25-26页
        4.3 正式施测第26页
    5 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的应用第26-28页
        5.1 受网络欺凌行为的总体特点及相关分析第26页
        5.2 受网络欺凌行为与反应、攻击行为、人格特质的关系第26-28页
第三部分 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的修订第28-43页
    1 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的形成第28-32页
        1.1 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的编译第28页
        1.2 质化研究第28-31页
        1.3 试测问卷的形成第31-32页
    2 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的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32-37页
        2.1 研究目的第32页
        2.2 研究方法第32页
        2.3 结果分析第32-37页
    3 问卷的正式施测与结果分析第37-40页
        3.1 研究目的第37页
        3.2 研究方法第37-38页
        3.3 结果分析第38-40页
    4 讨论第40-42页
        4.1 问卷的题目第40-41页
        4.2 问卷的信效度第41-42页
    5 结论第42-43页
第四部分 受网络欺凌行为的总体特点和相关分析第43-52页
    1 研究目的第43页
    2 研究方法第43-44页
        2.1 研究对象第43页
        2.2 研究工具第43-44页
        2.3 数据处理第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3.1 总体特征第44-45页
        3.2 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5-47页
        3.3 受网络欺凌行为与反应、攻击行为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第47-52页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第52-63页
    1 讨论第52-58页
        1.1 受网络欺凌行为的总体特征及相关分析第52-55页
        1.2 受网络欺凌行为与人格特质、攻击行为、受网络欺凌反应的关系第55-58页
    2 结论第58-60页
        2.1 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的形成第58页
        2.2 受网络欺凌行为的总体特征和相关分析第58-59页
        2.3 受网络欺凌行为与反应、攻击行为、人格特质的关系第59-60页
    3 建议第60-61页
    4 局限性第61-62页
    5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附录第68-73页
在校期间个人科研或实践成果登记表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沈阳市涉法涉诉信访研究
下一篇:音色运用与情感表现的双重回溯--论黄英歌唱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