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小流域氮磷输出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1.1 农业面源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 | 第10-11页 |
| 1.1.2 河流分类 | 第11-13页 |
| 1.1.3 污染物迁移连续体 | 第13-14页 |
| 1.1.4 水陆交错带 | 第14-18页 |
| 1.2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18-19页 |
| 1.2.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 1.2.2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4页 |
| 2.1.1 丹江口水库 | 第22-23页 |
| 2.1.2 库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23-24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 2.2.1 主要入库河流概况数据来源 | 第24页 |
| 2.2.2 水样与土样理化指标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2.2.3 消落带土壤氮磷分级方法 | 第25-28页 |
| 2.2.4 数据整理与图形制作方法 | 第28-29页 |
| 第3章 丹江口主要入库支流概况调研及分类 | 第29-42页 |
| 3.1 引言 | 第29页 |
| 3.2 丹江口库区水资源概况 | 第29-32页 |
| 3.2.1 汉江流域河流水系概况 | 第29-30页 |
| 3.2.2 丹江口库区主要入库支流概况 | 第30-32页 |
| 3.3 主要入库支流分类 | 第32-41页 |
| 3.3.1 分类原则与思想 | 第32-36页 |
| 3.3.2 模糊分类方法 | 第36-39页 |
| 3.3.3 主要入库支流分类 | 第39-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丹江口典型农业径流小区尺度养分迁移研究 | 第42-49页 |
| 4.1 引言 | 第42页 |
| 4.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第42-43页 |
| 4.2.1 实验设计 | 第42页 |
| 4.2.2 样品采集 | 第42-43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 4.3.1 不同径流小区土壤理化性质 | 第43-44页 |
|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产流能力 | 第44页 |
| 4.3.3 小区径流氮磷流失特点 | 第44-46页 |
| 4.3.4 小区径流氮磷流失量与流失率 | 第46-47页 |
| 4.3.5 地表径流TSS与养分浓度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库区典型岸边带模式氮磷迁移规律模拟研究 | 第49-62页 |
| 5.1 引言 | 第49页 |
| 5.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第49-50页 |
| 5.2.1 岸边带氮磷垂向运移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第49-50页 |
| 5.2.2 岸边带氮磷横向运移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第50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0页 |
| 5.3.1 岸边带氮磷垂向运移特点 | 第50-53页 |
| 5.3.2 岸边带土壤垂向磷素水平变化研究 | 第53-54页 |
| 5.3.3 岸边带氮磷横向运移特点 | 第54-6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6章 消落带养分释放模型与动态过程研究 | 第62-76页 |
| 6.1 引言 | 第62页 |
| 6.2 污染物空间分布 | 第62-70页 |
| 6.2.1 采样点布设与采集 | 第62-64页 |
| 6.2.2 结果与讨论 | 第64-70页 |
| 6.3 消落带土壤模拟动态实验 | 第70-75页 |
| 6.3.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第70-71页 |
| 6.3.2 结果与讨论 | 第71-75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 7.1 结论 | 第76-77页 |
| 7.2 问题与展望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