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6-9页 |
2 影像中的青春 | 第9-20页 |
2.1 台湾电影中的新热潮——青春电影 | 第9-10页 |
2.1.1 “青年亚文化” | 第9-10页 |
2.1.2 “青春电影”是对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传播和体现媒介 | 第10页 |
2.1.3 “青春电影”发展的意义 | 第10页 |
2.2 台湾青春电影时代的到来 | 第10-16页 |
2.2.1 采用纪实的风格 | 第11页 |
2.2.2 纯净的画面与清新的风格 | 第11-13页 |
2.2.3 隐喻与象征 | 第13-15页 |
2.2.4 “性爱”、“暴力”、“同性”成为关注焦点 | 第15-16页 |
2.3 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16-20页 |
2.3.1 以民族为题材 | 第16-17页 |
2.3.2 家庭破碎与成长 | 第17-20页 |
3 台湾新新电影时期影像中青少年对成长经历的叙述 | 第20-29页 |
3.1 自我身份认同 | 第20-22页 |
3.2 主体性的追寻 | 第22-24页 |
3.3 青春记忆的片段 | 第24-29页 |
3.3.1 成长过程中的阵痛 | 第24-25页 |
3.3.2 主体的自我构建 | 第25-26页 |
3.3.3 导演诉诸的青少年成长诉求 | 第26-29页 |
4 台湾青春电影对大陆电影的启示 | 第29-34页 |
4.1 同一时期的大陆青春电影和台湾青春电影的比对 | 第29-32页 |
4.1.1 形象比较——父权形象 | 第29-30页 |
4.1.2 精神内核比较 | 第30-32页 |
4.2 台湾新新电影对大陆青春电影的启示 | 第32-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