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雄黄矿区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砷氧化菌株的筛选与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1.1 含砷矿产资源的广泛分布第11-13页
        1.1.2 砷及其化合物的危害第13-15页
    1.2 群落多样性的分析方法第15-19页
        1.2.1 免疫学方法第15-16页
        1.2.2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16-19页
    1.3 含砷废水的处理第19-22页
        1.3.1 含砷废水物理化学处理法第20-21页
        1.3.2 含砷废水的生物学处理第21-22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2-23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 湖南石门雄黄矿区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23-56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2.1 样品来源第23页
        2.2.2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30页
        2.3.1 湖南石门雄黄矿区样品预分析第24-26页
            2.3.1.1 样品预处理第24页
            2.3.1.2 细菌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第24页
            2.3.1.3 16S rDNA V3区的扩增第24-25页
            2.3.1.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菌株的多样性第25-26页
        2.3.2 湖南石门雄黄矿区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26-30页
            2.3.2.1 细菌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第26页
            2.3.2.2 16S rDNA的扩增及纯化第26-27页
            2.3.2.3 连接与转化第27-28页
            2.3.2.4 菌落PCR及双酶切第28-30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0-54页
        2.4.1 样品的物化结果分析第30-31页
        2.4.2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结果第31-33页
        2.4.3 16S rDNA的扩增结果第33-34页
        2.4.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第34-43页
        2.4.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43-49页
        2.4.6 主成分分析(PCA)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第49-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3 砷氧化菌株的筛选及相关基因的克隆第56-64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实验材料第56页
        3.2.1 样品来源第56页
        3.2.2 实验试剂第56页
    3.3 实验方法第56-59页
        3.3.1 菌种的富集第56-57页
        3.3.2 目的菌株的筛选第57-58页
        3.3.3 目的菌株的鉴定第58页
        3.3.4 单菌氧化能力的检测第58页
        3.3.5 氧化砷基因AoxB的克隆第58-5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9-62页
        3.4.1 菌种的筛选结果第59-60页
        3.4.2 目的菌株的鉴定结果第60-61页
        3.4.3 单菌砷氧化能力的检测第61-62页
        3.4.4 氧化砷基因AoxB的克隆第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4 含砷废水的生物处理第64-76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4-65页
        4.2.1 样品来源第64页
        4.2.2 实验材料第64-65页
    4.3 实验方法第65-67页
        4.3.1 砷含量的测定第65页
        4.3.2 砷标准曲线的测定第65-66页
        4.3.3 三价砷耐受能力的测定第66页
        4.3.4 三价砷氧化能力的测定第66-67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7-75页
        4.4.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7-68页
        4.4.2 菌群砷耐受程度的测定第68-71页
        4.4.3 混菌的砷氧化能力测定第71-73页
        4.4.4 车河选矿厂含砷废水的处理第73-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5 结论和展望第76-78页
    5.1 结论第76页
    5.2 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蓝牙技术的车载GPS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拟南芥中与CRY1相互作用的转录因子的筛选与功能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