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其研究目的、内容 | 第13-24页 |
1 烟粉虱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1 烟粉虱的起源与分布 | 第13-14页 |
1.2 烟粉虱的生物型 | 第14-15页 |
1.3 烟粉虱的寄主范围 | 第15页 |
1.4 烟粉虱的危害方式 | 第15页 |
1.5 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1.6 烟粉虱的防治 | 第16-18页 |
1.6.1 烟粉虱的农业防治 | 第16-17页 |
1.6.2 烟粉虱的化学防治 | 第17页 |
1.6.3 烟粉虱的物理防治 | 第17页 |
1.6.4 烟粉虱的生物防治 | 第17-18页 |
1.6.4.1 桨角蚜小蜂属 | 第18页 |
1.6.4.2 恩蚜小蜂属 | 第18页 |
2 丽蚜小蜂 | 第18-19页 |
3 浅黄恩蚜小蜂 | 第19页 |
4 烟粉虱寄生蜂的竞争 | 第19-21页 |
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4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5.2.1 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雌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解剖 | 第22页 |
5.2.2 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的种间竞争研究 | 第22页 |
5.2.3 寄生蜂穿刺孔对寄主或寄主内寄生蜂羽化情况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1 寄主植物 | 第24页 |
1.1 棉花和番茄 | 第24页 |
1.2 无虫棉花苗和番茄苗的栽培 | 第24页 |
2 供试昆虫 | 第24-28页 |
2.1 B型烟粉虱种群 | 第24-26页 |
2.1.1 烟粉虱生物型的鉴定(RAPD-PCR方法) | 第25-26页 |
2.2 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 第26页 |
2.3 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 第26-28页 |
3 养虫设备 | 第28-29页 |
3.1 人工气候养虫室 | 第28页 |
3.2 养虫笼 | 第28页 |
3.3 养虫皿 | 第28页 |
3.4 吸虫器 | 第28-29页 |
4 其他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5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0页 |
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雌虫生殖系统的结构解剖 | 第31-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1.1 供试植物及昆虫 | 第3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1.2.1 丽蚜小蜂雌性成蜂卵巢解剖 | 第31-32页 |
1.2.2 浅黄恩蚜小蜂雌性成蜂卵巢解剖 | 第32页 |
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4 讨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的寄主辨别能力测定 | 第36-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1 供试植物及昆虫 | 第3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1.2.1 丽蚜小蜂先寄生后浅黄恩蚜小蜂再寄生(Ef-Es) | 第37-38页 |
1.2.2 浅黄恩蚜小蜂先寄生后丽蚜小蜂再寄生(Es-Ef) | 第38页 |
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4 讨论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寄生蜂穿刺孔对寄主或寄主内寄生蜂羽化情况的影响 | 第49-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1.1 供试植物及昆虫 | 第4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1.2.1 丽蚜小蜂的寄生 | 第50页 |
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55-57页 |
1 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雌虫生殖系统的结构解剖 | 第55页 |
2 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的寄主辨别能力测定 | 第55页 |
3 寄生蜂穿刺孔对寄主或寄主内寄生蜂羽化情况的影响 | 第55页 |
4 创新点 | 第55-56页 |
5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