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 | 第16-26页 |
1.1 烟粉虱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6-18页 |
1.2 烟粉虱物种复合体分类和系统学研究 | 第18-20页 |
1.3 烟粉虱生殖隔离及其机制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4 烟粉虱隐种鉴定方法 | 第21-22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23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2 基本材料和方法 | 第26-36页 |
2.1 基本材料 | 第26-30页 |
2.1.1 供试植物 | 第26页 |
2.1.2 供试昆虫 | 第26-27页 |
2.1.3 植物营养液 | 第27-28页 |
2.1.4 生态学研究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2.1.5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 | 第29-30页 |
2.2 烟粉虱隐种鉴定 | 第30-32页 |
2.2.1 烟粉虱总DNA提取 | 第30-31页 |
2.2.2 mtCOIPCR-RFLP方法 | 第31-32页 |
2.3 试验数据分析 | 第32-36页 |
3 烟粉虱隐种Asia Ⅰ、Asia Ⅱ 6和Asia Ⅱ 9的采集与鉴定 | 第36-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3.1.1 烟粉虱种群的采集、鉴定和试验种群的建立 | 第36页 |
3.1.2 烟粉虱种群田间采集 | 第36页 |
3.1.3 烟粉虱隐种鉴定及种群纯化 | 第36-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2.1 COI基因PCR产物检测 | 第41-42页 |
3.2.2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4 利用mtCOIPCR-RFLP技术鉴别中国境内9个烟粉虱隐种种群 | 第45-53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45-47页 |
4.1.1 供试植物和昆虫 | 第45页 |
4.1.2 限制性内切酶 | 第45页 |
4.1.3 限制性内切酶的筛选 | 第45页 |
4.1.4 PCR反应体系 | 第45-46页 |
4.1.5 PCR反应条件 | 第46页 |
4.1.6 限制性酶切反应 | 第46页 |
4.1.7 限制性酶切反应条件 | 第46页 |
4.1.8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6-4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4.2.1 限制性内切酶筛选结果 | 第47页 |
4.2.2 不同烟粉虱隐种mrCO/基因的限制性酶切电泳效果 | 第47-51页 |
4.3 讨论 | 第51-53页 |
5 烟粉虱Asia Ⅰ和Asia Ⅱ 6隐种分别与其它隐种间生殖隔离研究 | 第53-6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5.1.1 供试植物、供试昆虫及植物营养液 | 第53页 |
5.1.2 未交配初羽化烟粉虱成虫的获得 | 第53页 |
5.1.3 杂交试验 | 第53-57页 |
5.1.4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5.2.1 Asia Ⅰ隐种与Asia Ⅱ 7、China 1和MED隐种的杂交试验 | 第57-58页 |
5.2.2 Asia Ⅱ 6隐种与Asia Ⅱ 1、China 1和MED隐种的杂交试验 | 第58-59页 |
5.3 讨论 | 第59-62页 |
6 总讨论 | 第62-69页 |
6.1 利用mtCOIPCR-RFLP技术鉴别中国境内9个烟粉虱隐种 | 第62-63页 |
6.2 烟粉虱种系发生分析研究进展及展望 | 第63-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