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意义(引言) | 第9页 |
1.2 SRC组合结构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内外SRC组合结构规范计算方法特点 | 第10页 |
1.2.2 SRC结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SRC组合结构适用范围 | 第11-12页 |
1.3 偏心支撑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 | 第12-14页 |
1.3.1 支撑类型 | 第12页 |
1.3.2 偏心支撑在框架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带偏心支撑混合框架结构设计及动力时程理论 | 第16-27页 |
2.1 带偏心支撑SRC柱-S梁混合框架结构设计理论 | 第16页 |
2.1.1 耗能梁的受力特点 | 第16页 |
2.2 带偏心支撑SRC柱—S梁混合框架的设计 | 第16-21页 |
2.2.1 耗能梁段的设计 | 第17-18页 |
2.2.2 非耗能梁的设计 | 第18-19页 |
2.2.3 支撑的设计 | 第19-20页 |
2.2.4 柱的设计 | 第20-21页 |
2.3 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21-26页 |
2.3.1 方法简介 | 第21页 |
2.3.2 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3.3 数值积分法 | 第22-24页 |
2.3.4 阻尼参数的设置 | 第24-25页 |
2.3.5 地震波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带偏心支撑混合框架结构选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41页 |
3.1 Pushover分析理论 | 第27-30页 |
3.1.1 基本步骤 | 第27-29页 |
3.1.2 SAP2000中SRC构件塑性铰及骨架曲线 | 第29-30页 |
3.2 带偏心支撑混合框架结构的选型 | 第30-37页 |
3.3 层高对偏心支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不同类型支撑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41-63页 |
4.1 带D型偏心支撑SRC柱-S梁混合框架结构模型设计 | 第41-43页 |
4.1.1 荷载汇总 | 第41页 |
4.1.2 结构模型初步设计 | 第41-43页 |
4.2 梁的设计验算及D型偏心支撑设计 | 第43-45页 |
4.2.1 耗能梁的设计 | 第43-44页 |
4.2.2 非耗能梁段的设计 | 第44页 |
4.2.3 支撑的设计 | 第44-45页 |
4.3 混合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45-62页 |
4.3.1 模态分析 | 第45-48页 |
4.3.2 弹性阶段下的结构分析 | 第48-51页 |
4.3.3 带支撑的混合框架结构整体位移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4.3.4 带支撑的混合框架结构动力时程对比分析 | 第53-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耗能梁段长度对带D型偏心支撑混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 第63-69页 |
5.1 自振周期 | 第63页 |
5.2 支撑内力(轴向压力)分析 | 第63-64页 |
5.3 节点位移分析 | 第64-65页 |
5.4 SRC柱内力分析 | 第65-67页 |
5.5 各耗能梁段下的底部剪力时程曲线 | 第67-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时期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