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2 偏心支撑组合框架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偏心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设计计算方法 | 第16-29页 |
2.1 偏心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梁的耗能机理 | 第16-17页 |
2.2 偏心角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梁的极限分析 | 第17-21页 |
2.2.1 塑性极限分析中基本假定 | 第18页 |
2.2.2 极限状态评价标准的假定 | 第18页 |
2.2.3 虚功原理及极限分析 | 第18-21页 |
2.3 偏心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梁刚度方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4 偏心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梁的设计 | 第23-24页 |
2.4.1 耗能梁的承载力 | 第23页 |
2.4.2 耗能梁段的长度 | 第23-24页 |
2.4.3 耗能梁段的跨高比 | 第24页 |
2.5 偏心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的设计 | 第24-26页 |
2.6 偏心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他构件的设计计算 | 第26-27页 |
2.6.1 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 第26页 |
2.6.2 偏心支撑混凝土框架梁、柱的极限抗弯强度 | 第26-27页 |
2.6.3 偏心支撑混凝土框架梁、柱的承载力设计 | 第27页 |
2.7 偏心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算例 | 第27-28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带偏心支撑组合框架结构的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 | 第29-51页 |
3.1 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理论 | 第29-32页 |
3.1.1 静力弹塑性推覆分析理论概述 | 第29-32页 |
3.1.2 侧向力加载模式 | 第32页 |
3.2 带钢偏心支撑钢筋混凝土组合框架Pushover分析 | 第32-49页 |
3.2.1 实例模型概述 | 第32-34页 |
3.2.2 塑性铰的定义与设置 | 第34-35页 |
3.2.3 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3.2.4 偏心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梁跨高比参数分析 | 第37-45页 |
3.2.5 偏心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梁纵筋配筋率参数分析 | 第45-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偏心支撑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51-68页 |
4.1 地震反应分析理论 | 第51-56页 |
4.1.1 数值积分方法 | 第51-53页 |
4.1.2 塑性铰的定义与设置 | 第53页 |
4.1.3 阻尼参数的设置 | 第53-54页 |
4.1.4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4-56页 |
4.2 偏心支撑混凝土组合框架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56-67页 |
4.2.1 EL 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底部剪力时程分析 | 第56-57页 |
4.2.2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顶点侧移时程分析 | 第57-59页 |
4.2.3 塑性铰的发展 | 第59-62页 |
4.2.4 耗能梁段跨高比参数分析 | 第62-65页 |
4.2.5 耗能梁纵筋配筋率参数分析 | 第65-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时期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