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

多跨混凝土连续梁桥实时监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桥梁实时监测系统研究第10-14页
        1.2.1 桥梁实时监测的概念第10页
        1.2.2 实时监测系统的组成第10-12页
        1.2.3 桥梁实时监测的内容第12-13页
        1.2.4 桥梁实时监测的意义第13页
        1.2.5 桥梁实时监测存在的问题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基于修正后有限元模型的结构荷载效应分析第15-50页
    2.1 有限元模型修正概述第15页
    2.2 基于动力的有限元模型修正第15-16页
    2.3 有限元模型修正过程理论第16-20页
        2.3.1 目标函数第16-18页
        2.3.2 修正参数的选取第18-19页
        2.3.3 优化理论第19-20页
    2.4 实际工程应用第20-32页
        2.4.1 工程概况第20-21页
        2.4.2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1-22页
        2.4.3 环境振动试验[21]第22-26页
        2.4.4 修正参数的选择第26-27页
        2.4.5 有限元模型修正过程第27-28页
        2.4.6 有限元模型修正结果第28-32页
    2.5 基于修正后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受力性能分析第32-49页
        2.5.1 材料参数的确定第32页
        2.5.2 荷载取值第32页
        2.5.3 恒载作用下的结构受力特性第32-35页
        2.5.4 汽车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受力特点第35-41页
        2.5.5 体系整体温度效应分析第41-43页
        2.5.6 荷载效应组合作用下结构受力分析第43-46页
        2.5.7 桥梁内力与变形荷载效应主要控制指标第46-47页
        2.5.8 鳌峰大桥动力特性分析第47-49页
    2.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鳌峰大桥实时监测系统第50-70页
    3.1 实时监测系统的构成和设计原则第50-52页
        3.1.1 实时监测系统的构成第50-51页
        3.1.2 桥梁的结构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第51-52页
    3.2 传感器系统第52-55页
        3.2.1 传感器类型及优化布置原则第52-53页
        3.2.2 传感器优化布置的准则第53-54页
        3.2.3 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第54-55页
    3.3 鳌峰大桥传感器优化布置第55-65页
        3.3.1 加速度传感器优化布置第55-60页
        3.3.2 应变及温度传感器优化布置第60-62页
        3.3.3 位移传感器优化布置第62-65页
    3.4 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第65-67页
    3.5 数据信号处理与控制系统第67页
    3.6 结构预警状态评估系统第67-68页
        3.6.1 结构状态分级预警第67-68页
        3.6.2 桥梁承载能力评估和详细评估第68页
    3.7 桥梁实时监测系统软件构架设计第68-69页
    3.8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鳌峰大桥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第70-88页
    4.1 鳌峰大桥位移监测第70-77页
        4.1.1 日周期挠度变化第71-73页
        4.1.2 月周期挠度变化第73-76页
        4.1.3 各测点位移变化第76-77页
    4.2 鳌峰大桥应力监测第77-82页
        4.2.1 日周期应变数据分析第78-80页
        4.2.2 十日周期应变数据分析第80-82页
    4.3 鳌峰大桥动力特性监测第82-86页
        4.3.1 鳌峰大桥动态加速度响应分析第83-84页
        4.3.2 鳌峰大桥加速度数据时程分析第84-86页
    4.4 监测位移及应力与理论阀值的比较第86-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5.1 结论第88-89页
    5.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3页
致谢第93-94页
个人简历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增程式电动汽车参数匹配与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福斯特对“踏轮磨房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当代中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