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基于钢塑界面脱粘的钢丝缠绕增强塑料复合管接头端部鼓胀失效研究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符号说明第22-24页
1 绪论第24-54页
    1.1 管道发展概述第24-26页
    1.2 钢丝缠绕增强塑料复合管第26-27页
    1.3 PSP连接方式第27-30页
    1.4 复合管及其接头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第30-38页
        1.4.1 复合管材料界面性能分析第30-33页
        1.4.2 复合管长时力学性能研究第33-35页
        1.4.3 复合材料接头失效分析第35-38页
    1.5 PSP研究进展第38-47页
        1.5.1 强度失效第38-42页
        1.5.2 失稳失效第42-44页
        1.5.3 泄漏失效第44-45页
        1.5.4 接头端部鼓胀失效第45-47页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第47-49页
    1.7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第49-54页
        1.7.1 课题来源第49页
        1.7.2 主要内容第49-50页
        1.7.3 技术路线第50-54页
2 PSP接头端部鼓胀失效原因分析第54-72页
    2.1 引言第54页
    2.2 接头鼓胀试验研究第54-60页
        2.2.1 试验目的第54页
        2.2.2 试验方法第54-55页
        2.2.3 试验装置第55-57页
        2.2.4 试验结果第57-60页
    2.3 接头端部鼓胀失效原因第60-62页
    2.4 界面失效控制参量分析第62-69页
        2.4.1 钢丝应力求解第62-67页
        2.4.2 分析与讨论第67-69页
    2.5 本章小结第69-72页
3 PSP钢塑界面失效准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第72-112页
    3.1 引言第72页
    3.2 拉拔试验研究第72-85页
        3.2.1 试验方法第73页
        3.2.2 原材料性能第73-74页
        3.2.3 试样制备第74-77页
        3.2.4 试验装置第77-79页
        3.2.5 试验过程第79-80页
        3.2.6 试验结果第80-85页
    3.3 拉拔模型第85-96页
        3.3.1 结构参数与材料性能第85页
        3.3.2 内聚力模型第85-88页
        3.3.3 建模过程第88-91页
        3.3.4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91-96页
    3.4 界面剪切强度随温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第96-111页
        3.4.1 拉拔模拟计算第96-109页
        3.4.2 分析与讨论第109-111页
    3.5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4 PSP接头钢塑界面失效分析第112-161页
    4.1 引言第112-113页
    4.2 PSP接头有限元模型第113-118页
        4.2.1 模型建立第113-114页
        4.2.2 材料参数与场变量第114-116页
        4.2.3 相互作用模块设置第116-117页
        4.2.4 网格划分第117页
        4.2.5 加载与边界条件第117页
        4.2.6 运算第117-118页
    4.3 接头短时失效过程分析第118-129页
        4.3.1 钢丝应力分布第118-121页
        4.3.2 粘结界面MAXSCRT分布第121-126页
        4.3.3 分析与讨论第126-129页
    4.4 接头长时失效过程分析第129-152页
        4.4.1 钢丝应力分析第129-132页
        4.4.2 粘结界面MAXSCRT分布第132-138页
        4.4.3 内压对界面失效的影响第138-152页
    4.5 分析与讨论第152-156页
        4.5.1 不同长时内压下PSP钢塑界面粘结状态对比第152-153页
        4.5.2 内压与时间对界面粘结状态的影响机制第153-156页
    4.6 基于端部鼓胀失效的PSP接头设计方法第156-159页
        4.6.1 关键材料参数第156-157页
        4.6.2 设计流程图第157-159页
    4.7 本章小结第159-161页
5 总结与展望第161-166页
    5.1 总结第161-162页
    5.2 创新点第162-163页
    5.3 展望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2页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2-174页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第174页
在读期间获得奖项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矿区闭坑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枣庄矿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证据理论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