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第一节 脊椎动物白介素17家族 | 第15-20页 |
一、白介素17家族成员组成 | 第15-18页 |
二、白介素17家族分子结构特征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脊椎动物白介素17信号转导通路 | 第20-27页 |
一、白介素17受体 | 第22-24页 |
二、白介素17信号转导接头分子 | 第24-26页 |
三、STIR超家族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脊椎动物白介素17的生物学作用 | 第27-29页 |
一、白介素17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27-29页 |
二、白介素17与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第29页 |
第四节 无脊椎动物中白介素17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57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3-42页 |
一、实验动物、细胞株及菌株 | 第33页 |
二、试剂耗材及仪器设备 | 第33-39页 |
三、实验样品处理及取样 | 第39-42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42-57页 |
一、长牡蛎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42-43页 |
二、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三、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45-46页 |
四、蛋白原核重组表达与纯化 | 第46-47页 |
五、Western blot分析 | 第47-48页 |
六、重组蛋白PAMPs结合活性检测 | 第48-49页 |
七、重组蛋白抑菌活性检测 | 第49页 |
八、重组蛋白的促吞噬活性检测 | 第49页 |
九、血淋巴对细菌清除能力的检测 | 第49页 |
十、双链干扰RNA(dsRNA)的制备 | 第49-50页 |
十一、免疫荧光(细胞定位)检测 | 第50-51页 |
十二、细胞毒性实验 | 第51页 |
十三、HEK293T细胞转染(脂质体法) | 第51-52页 |
十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52页 |
十五、哺乳动物双杂交实验 | 第52-53页 |
十六、mRNA原位杂交实验 | 第53-55页 |
十七、组织葡萄糖及糖原含量检测 | 第55页 |
十八、数据统计分析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95页 |
第一节 长牡蛎白介素17家族分子组成及相关生物学功能 | 第57-72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57-69页 |
二、讨论 | 第69-72页 |
第二节 长牡蛎白介素17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研究 | 第72-85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72-83页 |
二、讨论 | 第83-85页 |
第三节 干露条件下CgIL17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 第85-95页 |
一、实验结果 | 第85-92页 |
二、讨论 | 第92-9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95-98页 |
第五章 博士期间的其它工作 | 第98-122页 |
第一节 长牡蛎白介素12 p53亚基克隆及功能鉴定 | 第98-1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8-100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0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00-109页 |
四、讨论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长牡蛎MyD88家族的分子组成及功能研究 | 第110-1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0-112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12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12-118页 |
四、讨论 | 第118-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7页 |
博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