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3-28页 |
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对“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反思 | 第13-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3-24页 |
四、基本理论 | 第24-28页 |
1. 身份的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 第28-52页 |
1.1 身份的概念 | 第28-32页 |
1.1.1 身份的定义 | 第28-30页 |
1.1.2 身份的特征与意义 | 第30-31页 |
1.1.3 身份的分类学研究 | 第31-32页 |
1.2 身份的历史沿革 | 第32-49页 |
1.2.1 西方的身份史 | 第32-39页 |
1.2.2 中国的身份史 | 第39-49页 |
1.3 身份的法律作用 | 第49-52页 |
1.3.1 身份之于法律的规范作用 | 第49-50页 |
1.3.2 身份之于法律的社会作用 | 第50-52页 |
2. 身份的私法调整 | 第52-73页 |
2.1 私法调整身份的一般原理 | 第52-64页 |
2.1.1 私法与身份 | 第52-58页 |
2.1.2 身份的私法调整机制 | 第58-64页 |
2.2 身份的民法调整 | 第64-68页 |
2.2.1 财产法中的身份——基于不同身份的所有权 | 第64-66页 |
2.2.2 人格权法中的身份——基于平等身份的人身权利 | 第66-67页 |
2.2.3 亲属法中的身份——基于家庭关系的身份权 | 第67-68页 |
2.3 身份的商法调整 | 第68-73页 |
2.3.1 商人身份与商法制度 | 第68-70页 |
2.3.2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身份 | 第70-71页 |
2.3.3 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保护 | 第71-73页 |
3. 身份的公法调整 | 第73-88页 |
3.1 公法调整身份的一般原理 | 第73-79页 |
3.1.1 公法与身份 | 第73-76页 |
3.1.2 身份的公法调整机制 | 第76-79页 |
3.2 身份的宪法与行政法调整 | 第79-82页 |
3.2.1 排除身份差别的宪法平等 | 第79-81页 |
3.2.2 基于宪法与行政法的身份特权 | 第81-82页 |
3.3 身份的刑法中调整 | 第82-88页 |
3.3.1 身份与定罪 | 第83-85页 |
3.3.2 身份与量刑 | 第85-88页 |
4. 身份的社会法调整 | 第88-99页 |
4.1 社会法调整身份的一般原理 | 第88-94页 |
4.1.1 社会法与身份 | 第88-92页 |
4.1.2 身份的社会法调整机制 | 第92-94页 |
4.2 我国社会法部门中的身份调整 | 第94-99页 |
4.2.1 具有基本保障性质的社会法中的身份 | 第94-95页 |
4.2.2 具有倾斜保护性质的社会法中的身份 | 第95-96页 |
4.2.3 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社会法中的身份 | 第96-99页 |
5. 当代中国法律运行中的身份调整 | 第99-122页 |
5.1 立法中的身份调整——以对“弱势群体”的反思为中心 | 第99-105页 |
5.1.1 立法不平等调整的身份对象——如何识别“弱势群体” | 第99-103页 |
5.1.2 立法对身份对象的不平等调整——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 第103-105页 |
5.2 司法中的身份调整——审判过程中的身份因素与限度 | 第105-116页 |
5.2.1 司法中的身份因素——以涉诉主体为中心 | 第105-108页 |
5.2.2 身份影响司法的限度——基于法律身份与社会身份的区分 | 第108-109页 |
5.2.3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问题及其防控 | 第109-116页 |
5.3 行政执法中的身份调整 | 第116-122页 |
5.3.1 行政行为中的身份歧视 | 第116-117页 |
5.3.2 行政自由裁量中的身份因素 | 第117-122页 |
结语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