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手性多金属氧簇制备及功能化研究进展 | 第17-49页 |
第一节 多金属氧簇简述 | 第17-21页 |
§ 1.1.1 多金属氧簇的结构 | 第17-19页 |
§ 1.1.2 多金属氧簇的基本性质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多金属氧簇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 1.2.1 多金属氧簇催化 | 第21-23页 |
§ 1.2.2 多金属氧簇溶液自组装 | 第23-25页 |
§ 1.2.3 多金属氧簇稳定纳米粒子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手性多金属氧簇结构 | 第27-33页 |
§ 1.3.1 具有内在手性的多金属氧簇 | 第27-30页 |
§ 1.3.2 具有诱导手性的多金属氧簇 | 第30-33页 |
§ 1.3.3 手性多金属氧簇的理论计算 | 第33页 |
第四节 手性多金属氧簇功能化 | 第33-38页 |
§ 1.4.1 手性多金属氧簇催化剂 | 第34-36页 |
§ 1.4.2 手性多金属氧簇在分子识别方面的应用 | 第36页 |
§ 1.4.3 手性多金属氧簇在光学方面的应用 | 第36-38页 |
§ 1.4.4 手性多金属氧簇功能化挑战 | 第38页 |
第五节 论文选题思路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第二章 手性多金属氧簇复合物的固载及不对称拆分 | 第49-83页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第51-55页 |
§ 2.1.1 实验药品 | 第51页 |
§ 2.1.2 表征仪器及方法 | 第51-52页 |
§ 2.1.3 手性有机阳离子合成 | 第52页 |
§ 2.1.4 手性复合物制备及表征 | 第52-53页 |
§ 2.1.5 手性复合物固载及表征 | 第53-54页 |
§ 2.1.6 不对称拆分反应测试方法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手性复合物的结构及溶液组装 | 第55-60页 |
§ 2.2.1 手性复合物结构 | 第55-58页 |
§ 2.2.2 手性复合物的溶液组装 | 第58-60页 |
第三节 手性复合物的固载 | 第60-67页 |
§ 2.3.1 固载手性催化剂的基本结构 | 第60-63页 |
§ 2.3.2 固载手性催化剂的孔结构 | 第63-66页 |
§ 2.3.3 固载手性催化剂的手性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固载手性催化剂的不对称拆分 | 第67-75页 |
§ 2.4.1 1-苯乙醇不对称拆分 | 第67-71页 |
§ 2.4.2 其他二级醇类底物的不对称拆分 | 第71-72页 |
§ 2.4.3 不对称拆分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 第72-73页 |
§ 2.4.4 固载手性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 第73-75页 |
第五节 固载手性催化剂的不对称拆分机理 | 第75-80页 |
§ 2.5.1 固载手性催化剂的微观结构 | 第76-78页 |
§ 2.5.2 固载手性催化剂的不对称拆分机理探讨 | 第78-80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三章 手性与非手性多金属氧簇之间的手性传递 | 第83-109页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 3.1.1 实验药品 | 第85页 |
§ 3.1.2 表征仪器及方法 | 第85页 |
§ 3.1.3 手性多金属氧簇合成 | 第85-86页 |
§ 3.1.4 手性与非手性多金属氧簇的混合溶液制备 | 第86页 |
§ 3.1.5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6-87页 |
§ 3.1.6 手性与非手性多金属氧簇的纳米粒子吸附 | 第87页 |
第二节 多金属氧簇的表征 | 第87-91页 |
§ 3.2.1 手性多金属氧簇的表征 | 第87-90页 |
§ 3.2.2 非手性多金属氧簇的表征 | 第90-91页 |
第三节 水相手性与非手性多金属氧簇之间的手性传递 | 第91-96页 |
§ 3.3.1 手性与非手性多金属氧簇之间的手性传递及其浓度依赖性 | 第91-93页 |
§ 3.3.2 其他非手性多金属氧簇的手性传递 | 第93-95页 |
§ 3.3.3 多金属氧簇之间手性传递的调控 | 第95-96页 |
第四节 多金属氧簇的纳米粒子吸附及手性传递 | 第96-101页 |
§ 3.4.1 金纳米粒子的结构表征 | 第97-98页 |
§ 3.4.2 多金属氧簇在金纳米粒子上的吸附 | 第98-100页 |
§ 3.4.3 纳米粒子辅助的多金属氧簇之间的手性传递 | 第100-101页 |
第五节 多金属氧簇之间手性传递的机理 | 第101-106页 |
§ 3.5.1 手性与非手性多金属氧簇水溶液组装结构 | 第101-105页 |
§ 3.5.2 手性与非手性多金属氧簇之间手性传递的机理探讨 | 第105-106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第四章 多金属氧簇作为无机手性配体制备手性纳米粒子 | 第109-129页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第110-112页 |
§ 4.1.1 实验药品 | 第110-111页 |
§ 4.1.2 表征仪器及方法 | 第111页 |
§ 4.1.3 手性多金属氧簇/纳米粒子复合物制备 | 第111-112页 |
§ 4.1.4 手性多金属氧簇/银纳米粒子复合物的配体处理 | 第112页 |
第二节 手性多金属氧簇稳定纳米粒子 | 第112-117页 |
§ 4.2.1 手性多金属氧簇的结构 | 第112-113页 |
§ 4.2.2 手性多金属氧簇/纳米粒子的结构表征 | 第113-117页 |
第三节 手性多金属氧簇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及手性传递 | 第117-121页 |
§ 4.3.1 手性多金属氧簇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 | 第117-119页 |
§ 4.3.2 手性多金属氧簇与纳米粒子的手性传递 | 第119-121页 |
第四节 手性多金属氧簇与纳米粒子的手性传递机理 | 第121-126页 |
§ 4.4.1 手性多金属氧簇与纳米粒子的结合模式 | 第121-124页 |
§ 4.4.2 手性多金属氧簇与纳米粒子的手性传递机理探讨 | 第124-126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作者简历 | 第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31-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