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NSS的高铁轨道变形监测关键算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中国高铁变形监测现状 | 第10-14页 |
1.2.2 GNS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17-21页 |
1.3.1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0-21页 |
第2章 GNSS高铁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 第21-27页 |
2.1 方案目标和内容 | 第21-22页 |
2.2 总体技术方案 | 第22-23页 |
2.3 基准站解算 | 第23-24页 |
2.4 流动站解算 | 第24-26页 |
2.5 GNSS高铁变形监测方法的优势 | 第26-27页 |
第3章 GNSS短基线解算 | 第27-45页 |
3.1 GPS/BDS联合基线解算 | 第27-28页 |
3.2 GNSS基线解算模型 | 第28-31页 |
3.3 整周模糊度求解 | 第31-37页 |
3.3.1 常用整周模糊度求解方法 | 第31-33页 |
3.3.2 LAMBDA算法 | 第33-37页 |
3.4 GNSS短基线误差分析及改正 | 第37-45页 |
3.4.1 和卫星相关的误差 | 第38-40页 |
3.4.2 和接收机以及测站相关的误差 | 第40-41页 |
3.4.3 传播路径导致的误差 | 第41-45页 |
第4章 带约束条件的GNSS平差模型 | 第45-64页 |
4.1 GNSS网平差模型 | 第45-49页 |
4.1.1 GNSS基线网平差的一般原理 | 第46-48页 |
4.1.2 坐标系统转换 | 第48-49页 |
4.2 距离约束条件 | 第49-51页 |
4.3 姿态角约束条件 | 第51-58页 |
4.3.1 姿态测量算法和模型 | 第51-53页 |
4.3.2 陀螺仪姿态角的获取 | 第53-55页 |
4.3.3 姿态角观测量误差方程 | 第55-58页 |
4.4 联合平差 | 第58-59页 |
4.5 验证实验 | 第59-64页 |
第5章 程序设计开发 | 第64-71页 |
5.1 软件开发 | 第64-67页 |
5.1.1 功能模块 | 第64-65页 |
5.1.2 流程设计 | 第65-67页 |
5.2 界面设计 | 第67-71页 |
第6章 高铁变形监测实验分析 | 第71-84页 |
6.1 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6.2 实验分析 | 第72-82页 |
6.2.1 双接收机实验 | 第72-74页 |
6.2.2 历元坐标变化较大原因分析 | 第74-77页 |
6.2.3 三接收机+陀螺仪实验 | 第77-81页 |
6.2.4 补充实验 | 第81-82页 |
6.3 实验小结 | 第82-84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7.1 总结 | 第84-85页 |
7.2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