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麦秸还田与水分管理对机插水稻土壤特性、分蘖成穗、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1 麦秸还田研究进展第14-16页
        1.1 麦秸还田对水稻分蘖发生的影响第15页
        1.2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15页
        1.3 麦秸还田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第15-16页
    2 干湿交替灌溉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2.1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分蘖的影响第16页
        2.2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16-17页
        2.3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第17页
    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4 技术路线第18-20页
    参考文献第20-24页
第二章 麦秸还田、水分管理对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第24-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1.1 试验地点第24页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24-25页
        1.3 试验取样与测定方法第25-26页
        1.4 数据处理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41页
        2.1 不同处理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第26-30页
        2.2 秸秆腐解规律第30-36页
        2.3 土壤微生物数量第36-39页
        2.4 土壤酶活性第39-40页
        2.5 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的相关性分析第40-41页
    3 讨论与小结第41-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第三章 麦秸还田、水分管理对机插水稻光合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46-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1.1 试验地点第47页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47页
        1.3 试验取样与测定方法第47页
        1.4 分析方法第47-48页
        1.5 数据分析第48-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9页
        2.1 叶片光合特性第49-51页
        2.2 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第51-53页
        2.3 氮素吸收利用第53-58页
        2.4 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利用与产量的相关性第58-59页
    3 讨论第59-62页
        3.1 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第59-60页
        3.2 水稻氮素积累、氮素利用效率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第四章 麦秸还田、水分管理对不同类型水稻机插分蘖成穗利用的影响第64-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66页
        1.1 供试材料第65页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65页
        1.3 调查与计算方法第65-66页
        1.4 数据分析第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80页
        2.1 实际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第66-67页
        2.2 产量构成第67-69页
        2.3 分蘖发生第69-71页
        2.4 成穗特性第71-72页
        2.5 分蘖成穗比例第72-73页
        2.6 分蘖穗产量构成第73-80页
    3 讨论与小结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第五章 麦秸还田、水分管理对机插水稻品质性状的影响第86-10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6-88页
        1.1 试验地点第86页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86页
        1.3 试验取样与测定方法:第86-88页
        1.4 数据分析第8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8-102页
        2.1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机插水稻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第88-92页
        2.2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机插水稻营养品质和蒸煮品质的影响第92-96页
        2.3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第96-98页
        2.4 麦秸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米晶体结构的影响第98-102页
        2.5 直链淀粉含量和颖果长宽厚比值与消减值、崩解值、结晶度的相关性分析第102页
    3 小结与讨论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106-112页
    1 讨论第106-107页
    2 结论第107页
    3 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07-110页
        3.1 创新点第107-108页
        3.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硝化抑制剂对不同基因型鲜食玉米农艺性状的研究
下一篇:鲁南丘陵旱薄地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