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茄果类病虫害论文--番茄病虫害论文

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2页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及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第14-19页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为害症状第14-15页
     ·番茄灰霉病病原的生物学特征第15-16页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流行特点第16-18页
     ·番茄灰霉病的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研究第18-19页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第19-21页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关键内容与扩展第19页
     ·植物生防微生物的来源和生境分布第19-20页
     ·生防放线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第20-21页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第21页
   ·生物农药概述第21-25页
     ·生物农药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第21-22页
     ·微生物源农药的相关研究及发展第22-24页
     ·植物源农药的相关研究及发展第24页
     ·动物源农药的相关研究及发展第24页
     ·生物农药的发展及存在问题第24-25页
   ·拮抗放线菌的研究应用第25-27页
     ·放线菌的生境分布第25-26页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第26页
     ·土壤放线菌类群分类和鉴定的经典方法第26-27页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开发前景第27页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应用第27-30页
     ·农用抗生素的研发技术第27-28页
     ·国内农用抗生素的研发历程第28-29页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研究和发展的比较第29-30页
     ·农用抗生素研究和应用存在问题及展望第30页
   ·论文的设计思路第30-31页
   ·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2-40页
   ·材料第32-33页
     ·土样的采集第32页
     ·供试病原菌第32页
     ·试验所用培养基种类及配方第32-33页
     ·仪器设备第33页
     ·试剂第33页
   ·方法第33-40页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培养、纯化第33-34页
     ·抑制剂在放线菌分离中的应用第34页
     ·拮抗放线菌的室内筛选试验第34-35页
     ·拮抗菌株单孢化培养及单孢筛选第35页
     ·目标放线菌菌株的初步鉴定第35-36页
     ·目标放线菌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第36-38页
     ·目标放线菌菌株抑菌防病机理初探第38-40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0-57页
   ·土壤放线菌分离第40-42页
     ·土壤放线菌分离的影响因素第40页
     ·不同抑制剂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的比较第40-41页
     ·重铬酸钾对主要放线菌类群的影响第41-42页
   ·土壤放线菌拮抗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第42-45页
     ·初筛的土壤放线菌菌株结果第42-44页
     ·拮抗放线菌的复筛结果第44-45页
   ·拮抗放线菌单孢筛选结果第45页
   ·拮抗放线菌菌株的初步鉴定第45-47页
     ·拮抗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第45-46页
     ·WB532-7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和利用不同类型碳源的能力第46-47页
     ·WB532-7 菌株的分类鉴定结果第47页
   ·WB532-7 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第47-53页
     ·WB532-7 菌株发酵营养条件的优化第47-50页
     ·WB532-7 菌株发酵控制条件的优化第50-51页
     ·WB532-7 菌株液体发酵中菌体丰富程度与抑菌活性物质合成关系的推断第51-53页
   ·WB532-7 菌株的抑菌防病机理初探第53-57页
     ·WB532-7 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3-54页
     ·WB532-7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第54页
     ·WB532-7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菌菌丝团的影响第54-55页
     ·WB532-7 菌株防效的盆栽生物测试和田间试验结果第55-57页
第四章 结论第57-58页
第五章 讨论第58-61页
   ·土壤放线菌筛选中杂菌抑制方法的讨论第58页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第58页
   ·单孢分离的应用第58-59页
   ·放线菌发酵条件优化的作用第59页
   ·放线菌作用机理的讨论第59-60页
   ·微生物农药防效的评价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致谢第68-69页
作者简介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黄矮病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苹果褐斑病动态预测模型的构建
下一篇:邻苯二甲酸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杀虫活性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