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2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概述 | 第12-15页 |
2.1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概述 | 第12页 |
2.2 我国个人房产抵押贷款的发展历程 | 第12-15页 |
2.2.1 萌芽阶段(1979年—1991年) | 第12-13页 |
2.2.2 成长阶段(1992年—1997年) | 第13页 |
2.2.3 倍增发展阶段(1998年—2002年) | 第13-14页 |
2.2.4 多元、有序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 第14-15页 |
3.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的风险来源及成因剖析 | 第15-21页 |
3.1 风险的概念 | 第15页 |
3.2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风险的来源及分类 | 第15-18页 |
3.2.1 外部风险 | 第15-18页 |
3.2.2 银行内部风险 | 第18页 |
3.3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风险成因剖析 | 第18-21页 |
3.3.1 风险意识薄弱 | 第19页 |
3.3.2 信息不对称 | 第19-20页 |
3.3.3 绩效导向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 | 第20页 |
3.3.4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 第20-21页 |
4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度量 | 第21-44页 |
4.1 个人房产抵押贷款违约风险度量概述 | 第21-24页 |
4.1.1 度量对象的确定 | 第21页 |
4.1.2 风险度量参数设定和指标选取 | 第21-22页 |
4.1.3 度量模型选择 | 第22-23页 |
4.1.4 我国常用的贷款风险评估指标 | 第23-24页 |
4.2 个人信用评分卡开发 | 第24-33页 |
4.2.1 个人信用评分卡的指标选取 | 第24-27页 |
4.2.2 FICO个人信用评分模型 | 第27-30页 |
4.2.3 个人信用评分卡开发 | 第30-33页 |
4.3 个人信用数理统计模型 | 第33-40页 |
4.3.2 Logitic回归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4.3.3 Logitic回归分析实证研究 | 第36-40页 |
4.4 个人信用组合模型 | 第40-44页 |
4.4.1 个人信用组合模型的设计思路及应用策略 | 第40-41页 |
4.4.2 个人信用组合模型的实际应用 | 第41-44页 |
5. 房产抵押贷款风险控制措施 | 第44-51页 |
5.1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 第44-46页 |
5.1.1 利用个人信用组合模型科学度量客户违约风险 | 第44-45页 |
5.1.2 加强岗位管理,利用职责分工和权限分层实现风险制约 | 第45-46页 |
5.1.3 利用风险预警体系控制风险损失 | 第46页 |
5.2 完善产品操作流程 | 第46-48页 |
5.2.1 严格落实“三查”环节 | 第46-47页 |
5.2.2 违约贷款清收 | 第47-48页 |
5.3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5.3.1 职业道德培训 | 第48页 |
5.3.2 信贷业务培训 | 第48页 |
5.3.3 法律知识培训 | 第48-49页 |
5.3.4 逻辑思维能力培训 | 第49页 |
5.4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