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氧化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光催化技术概述 | 第11-15页 |
1.1.1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光催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 第12-14页 |
1.1.3 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2 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2.1 TiO_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2.2 卤氧化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 第19-21页 |
1.3.1 水的净化 | 第19-20页 |
1.3.2 空气的净化 | 第20-21页 |
1.3.3 清洁能源的产生 | 第2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BiOCl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23-3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 第23-25页 |
2.2.2 BiOCl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6页 |
2.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2.3.1 BiOCl的物相分析 | 第27页 |
2.3.2 BiOCl的形貌分析 | 第27-30页 |
2.3.3 BiOCl的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30-31页 |
2.3.4 BiOCl的光学吸收性质 | 第31-32页 |
2.3.5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32-34页 |
2.3.6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 | 第34-35页 |
2.3.7 样品的循环稳定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微球状BiOBr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3.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 第38-39页 |
3.2.2 BiOBr催化剂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0页 |
3.2.4 光催化实验 | 第4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0-41页 |
3.3.2 BiOBr的形貌分析 | 第41-43页 |
3.3.3 BiOBr微球的形成机理 | 第43-44页 |
3.3.4 样品的比表面积分析(BET) | 第44-45页 |
3.3.5 样品的光吸收性质 | 第45-46页 |
3.3.6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3.3.7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 | 第47-48页 |
3.3.8 样品的循环稳定性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BiOI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4.2.1 实验试剂及装置 | 第51-53页 |
4.2.2 BiOI催化剂的制备 | 第53页 |
4.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3-54页 |
4.2.4 光催化实验 | 第54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4.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54-56页 |
4.3.2 BiOI的形貌分析 | 第56-58页 |
4.3.3 比表面积的分析(BET) | 第58页 |
4.3.4 样品的光吸收性质 | 第58-59页 |
4.3.5 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 第59-60页 |
4.3.6 样品的光催化机理 | 第60-61页 |
4.3.7 样品的循环稳定性 | 第61-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