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平顶山市基本概况 | 第16-27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16页 |
2.1.4 水文地质 | 第16-17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18页 |
2.3 水资源概况 | 第18-19页 |
2.3.1 河流水系 | 第18-19页 |
2.3.2 水资源量 | 第19页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19-25页 |
2.4.1 水资源开发情况 | 第19-21页 |
2.4.2 现状用水水平 | 第21-23页 |
2.4.3 农业用水现状 | 第23页 |
2.4.4 工业用水现状 | 第23页 |
2.4.5 平顶山市区及城镇供水现状 | 第23-24页 |
2.4.6 用水指标比较 | 第24-25页 |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2.5.1 管理体制不顺,节水投入不足 | 第25页 |
2.5.2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 第25页 |
2.5.3 开发利用困难,用水效率低下 | 第25页 |
2.5.4 法规体系不全,节水意识不强 | 第25-26页 |
2.5.5 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 第26-27页 |
3 平顶山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目标和任务 | 第27-32页 |
3.1 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 第27页 |
3.1.1 规划范围 | 第27页 |
3.1.2 规划水平年 | 第27页 |
3.2 规划目标 | 第27-30页 |
3.2.1 规划目标 | 第27页 |
3.2.2 主要行业节水目标 | 第27-30页 |
3.3 主要任务 | 第30-32页 |
3.3.1 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体系 | 第30页 |
3.3.2 节水型经济社会结构体系 | 第30-31页 |
3.3.3 节水型工程技术体系 | 第31页 |
3.3.4 节水型行为规范体系 | 第31-32页 |
4 水资源供需平衡及节水潜力分析 | 第32-46页 |
4.1 需水预测 | 第32-36页 |
4.1.1 人口发展预测 | 第32-33页 |
4.1.2 经济发展预测 | 第33-35页 |
4.1.3 需水量预测 | 第35-36页 |
4.2 可供水量预测 | 第36-38页 |
4.2.1 基准年可供水量分析 | 第36页 |
4.2.2 规划年可供水量 | 第36-38页 |
4.2.3 可供水量预测汇总 | 第38页 |
4.3 供需平衡分析 | 第38-41页 |
4.3.1 基准年供需平衡计算分析 | 第39页 |
4.3.2 强化节水方案下供需分析 | 第39-41页 |
4.4 节水潜力分析 | 第41-46页 |
4.4.1 现状节水水平 | 第41-43页 |
4.4.2 节水潜力分析 | 第43-46页 |
5 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方案与措施 | 第46-57页 |
5.1 农业节水 | 第46-48页 |
5.1.1 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 第47页 |
5.1.2 优化种植结构,加强田间节水 | 第47页 |
5.1.3 推行村镇集中供水 | 第47-48页 |
5.2 工业节水 | 第48页 |
5.3 生活节水 | 第48-49页 |
5.3.1 合理进行城镇建设布局,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 | 第48-49页 |
5.3.2 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推广节水器具 | 第49页 |
5.4 非常规水源利用 | 第49-50页 |
5.4.1 城市再生水利用 | 第49-50页 |
5.4.2 雨水综合利用 | 第50页 |
5.4.3 矿井水利用 | 第50页 |
5.5 重点节水工程 | 第50-57页 |
5.5.1 农业节水重点工程 | 第51-52页 |
5.5.2 工业节水重点工程 | 第52-53页 |
5.5.3 城镇生活节水重点工程 | 第53-54页 |
5.5.4 非常规水源利用重点工程 | 第54页 |
5.5.5 能力建设工程 | 第54-57页 |
6 平顶山市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 第57-62页 |
6.1 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 第57-60页 |
6.1.1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 第57页 |
6.1.2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 第57-58页 |
6.1.3 完善计划用水管理制度 | 第58页 |
6.1.4 健全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第58页 |
6.1.5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制度 | 第58-59页 |
6.1.6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 第59页 |
6.1.7 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 第59-60页 |
6.2 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措施 | 第60-62页 |
6.2.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 第60页 |
6.2.2 完善节水法律法规 | 第60页 |
6.2.3 扩大投融资渠道,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 | 第60-61页 |
6.2.4 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制度 | 第61页 |
6.2.5 构建全方位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61-62页 |
7 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效果评价 | 第62-67页 |
7.1 经济效益 | 第62-64页 |
7.1.1 农业节水投入效益分析 | 第62-63页 |
7.1.2 工业及城市节水投入效益分析 | 第63-64页 |
7.2 社会效益 | 第64-65页 |
7.3 生态环境效益 | 第65-6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8.1 结论 | 第67页 |
8.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个人简历及参与项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