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家庭暴力概述 | 第9-18页 |
(一)家庭暴力的内涵界定 | 第9-16页 |
1、家庭成员的范围 | 第9-11页 |
2、家庭暴力的程度 | 第11-12页 |
3、家庭暴力的外延 | 第12-16页 |
(二)家庭暴力案件的特殊性 | 第16-18页 |
1、行为的隐蔽性和主体身份的特定性 | 第16页 |
2、证据收集的困难性 | 第16-17页 |
3、暴力行为反复性和普遍性 | 第17-18页 |
二、我国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规则适用现状与存在的缺陷 | 第18-25页 |
(一)我国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规则适用现状 | 第18-19页 |
(二)我国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规则适用存在的缺陷 | 第19-25页 |
1、《反家庭暴力法》有待完善 | 第19-21页 |
2、公权力消极干预 | 第21-22页 |
3、受害者取证困难 | 第22-24页 |
4、律师代理服务的缺乏 | 第24-25页 |
三、域外家庭暴力案件证据规则的经验借鉴 | 第25-30页 |
(一)挪威家庭暴力案件适用的证据规则 | 第25-26页 |
1、家庭暴力无条件司法干预原则 | 第25页 |
2、举证规定上的便利性规则 | 第25页 |
3、给受暴妇女安装报警器 | 第25-26页 |
(二)美国家庭暴力案件适用的证据规则 | 第26-27页 |
1、警察介入取证制度 | 第26页 |
2、“排除合理人怀疑”标准 | 第26-27页 |
3、成立家庭暴力专门法庭 | 第27页 |
(三)英国家庭暴力案件适用的证据规则 | 第27-28页 |
1、多机构合作的反家庭暴力运作机制 | 第27页 |
2、驱逐令 | 第27-28页 |
(四)对我国家庭暴力案件适用证据规则的启示 | 第28-30页 |
1、加大警察介入取证制度 | 第28页 |
2、设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法庭 | 第28-29页 |
3、重视和加强对受害者自身的教育,建立多机构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29页 |
4、加强对执法、司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干预力度 | 第29-30页 |
四、完善家庭暴力案件证据规则的建议 | 第30-39页 |
(一)增加证据种类 | 第30-31页 |
1、品格证据 | 第30-31页 |
2、专家证言 | 第31页 |
(二)确立优势证明标准 | 第31-34页 |
1、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适用 | 第33页 |
2、适用盖然性占优势证明标准的限制 | 第33-34页 |
3、人事保护裁定适用的举证标准 | 第34页 |
(三)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 第34-37页 |
1、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条件 | 第35-36页 |
2、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四)法院协助调查取证 | 第37-38页 |
1、法院协助调查取证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2、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和步骤 | 第38页 |
(五)重视间接证据的运用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