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弊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考试作弊犯罪概述 | 第9-15页 |
(一) 考试作弊的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二) 考试作弊的危害 | 第10-11页 |
(三) 考试作弊犯罪设置的必要性 | 第11-15页 |
1.现有行政法规制的不足 | 第11-13页 |
2.原有刑法规制的缺失 | 第13-15页 |
二、考试作弊犯罪的历史沿革及外国立法评述 | 第15-21页 |
(一) 中国关于考试作弊犯罪的立法发展 | 第15-17页 |
1.古代考试作弊犯罪的立法 | 第15-16页 |
2.民国时期考试作弊犯罪的立法 | 第16-17页 |
(二) 外国关于考试作弊犯罪的刑事立法及借鉴 | 第17-21页 |
1.外国关于考试作弊犯罪的刑事立法 | 第17-19页 |
2.对我国当前的借鉴与启示 | 第19-21页 |
三、考试作弊犯罪的立法分析与司法界定 | 第21-30页 |
(一) 考试作弊犯罪的构成 | 第21-23页 |
1.考试作弊犯罪的客体 | 第21页 |
2.考试作弊犯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 第21-22页 |
3.考试作弊犯罪的主体 | 第22-23页 |
4.考试作弊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23页 |
(二) 考试作弊犯罪的行为类型 | 第23-27页 |
1.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 | 第23-26页 |
2.非法出售、提供考试试题、答案的行为 | 第26页 |
3.代替考试的行为 | 第26-27页 |
(三) 考试作弊犯罪的共同犯罪 | 第27-28页 |
1.组织考试作弊与帮助组织考试作弊 | 第27-28页 |
2.代替考试与帮助代替考试 | 第28页 |
3.组织代替考试与组织考试作弊 | 第28页 |
(四) 考试作弊犯罪的既遂 | 第28-30页 |
四、考试作弊犯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 | 第30-40页 |
(一) 考试作弊犯罪立法的缺陷 | 第30-35页 |
1."法律规定的考试"概念不明确 | 第30-31页 |
2.帮助行为"正犯化"不妥当 | 第31页 |
3.替考双方同罪模式的不合理 | 第31-33页 |
4.刑罚设置的不均衡 | 第33-35页 |
(二) 考试作弊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35-40页 |
1.明确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范围 | 第35-36页 |
2.设置只处罚替考者一方的模式 | 第36-37页 |
3.增设对职业替考者从重处罚 | 第37-38页 |
4.构建全方位的规制体系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